企业申报时,各税费种之间缺少关联比对,税费风险难以发现怎么办?疑点数据监控滞后怎么办?申报数据与财务数据不符怎么办?……面对税收基层一线人员遇到的这些问题,国家税务总局郴州市北湖区税务局以优化纳税申报管理为切入口,用数据互联破解管理难题,依托湖南税务工作平台,创新构建“优化申报管理”模块,通过智能校验、税费协同、多维比对,推动企业申报从“被动纠错”转向“主动合规”,实现征管效能与纳税遵从的“双提升”。
该模块自2024年7月上线以来,截至目前已开展数据分析3万次,平均风险处置时间由72小时压缩至24小时内,申报修正率从12.6%降至3.8%,申报数据质量显著提升。
打破跨税费种信息孤岛
“各税费种申报系统各自为政,就像医院里互不相通的科室,无法高效协同、找准‘病灶’。”郴州市北湖区税务局税源管理股专管员朱诗琪感慨道。她举例,北湖区内一户企业2022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工资薪金200万元,但工会经费仅申报20万元,缴纳工会经费0.16万元,而根据测算,实际应缴纳工会经费1.6万元。由于税费数据系统间缺乏比对逻辑,一般都是等到上级单位下发疑点清册,基层税务局联系企业核实,才能发现这类问题,容易产生涉税风险。
为解决不同税费种申报数据缺少关联比对这一问题,该局数据分析团队构建起“八横三纵”数据网络:横向打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8大税种申报系统数据,纵向贯通税务部门、人社部门、医保部门三方数据仓库。
通过搭建跨税费种数据桥梁,建立5组核心指标关联规则和173条校验规则,重点监控企业所得税工资薪金与残保、工会经费等关键税费间的勾稽关系,该局实现各税费、财税等指标的“申报即关联、异常即预警”。目前,该局已完成2.3万户次跨税费种比对,识别计税依据不匹配等风险436例,准确率达92%。
提升数据逻辑校验速度
“金税系统疑点数据监控滞后问题,一直是困扰基层税务部门的痛点。过去纳税人不小心填错申报数据,往往要等上级下发疑点数据才能处理,整个过程整体处理完成需要20个—30个工作日。”该局征收管理股主要负责人黄建业说,这种滞后性不仅增加了企业产生滞纳金的风险,更容易引发征纳矛盾。
针对这一症结,该局数据分析团队历时2个月攻关,通过制定自动化运行任务,每天凌晨,将前一天的监控税费申报表进行扫描分析,通过近百条逻辑校验比对,形成可视化的监控指标。基层税务工作人员第二天一上班,即可发现新增的申报疑点预警,做到一小时发现问题,24小时处理问题,将原有需要几十天处理的问题压缩至一天。
去年7月,在模块试运行期间,税务干部敏锐捕捉到北湖区某文化传媒公司文化事业建设费申报计税依据低于增值税计税依据2000万元的异常。通过预警机制,税务干部30分钟内完成数据复核,推送智能修正建议后,企业财务总监朱女士仅用2小时即完成更正。“系统预警比我们自查早发现15天,帮我们避免了4500元滞纳金处罚和信用受损。”朱女士说。
三维模型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在实践中,常常发生申报数据与经营主体实际经营数据不符的问题。为此,该局建设“申报数据+发票信息+财务报表”三维校验模型,对接电子税务局、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等平台,设置营业收入偏离度、用工成本合理性等13个动态监测指标,构建起立体化风险防控网。
不久前,该局社保非税部门通过该模型进行风险监测,发现北湖区某餐饮连锁企业申报从业人数258人,但个税申报人数仅182人,残保金申报人数更是低至23人。模型中的“用工数据一致性”指标触发了红色预警。经税务干部核查发现,该企业因分店人员管理疏漏导致数据失真,最终补缴企业所得税、残保金共23万余元。
截至目前,“优化申报管理”模块扫描服务辖区纳税人缴费人3.2万户次,扫描风险点28699条,化解风险点180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