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票背后的清初中西交流图景

——《康熙的红票》读后
2025年04月28日 版次:07        作者:天天

相比传统的宏大历史叙事,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微观史写作,更关注历史细节和历史进程中人的故事,拓展了读者对历史的认知。

历史学者孙立天的《康熙的红票》,围绕清朝康熙皇帝发到欧洲的一张红票,通过大量中外文献资料,讲述康熙与欧洲来华传教士之间不为人熟知的互动故事,展现了清朝初期中西交流的一幅生动图景。作者把宏观大势寓于历史细节之中,为读者看待那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丰富的细节把读者带到历史现场

2019年北京春季拍卖会上,出现一份康熙皇帝发往欧洲的公开信。这是一张印刷品,长近一米,朱砂红色,被称为“红票”。红票在清朝官方史书和档案中没有记载,目前已知的18份收藏在英法等国图书馆中。

作者围绕红票挖掘史料,把读者带到几百年前的历史现场。

清朝入关后,来华传教士经过种种努力,一些人走进清朝权贵圈的中心,得到皇帝信任。传教士南怀仁是康熙的老师,从康熙孩提时代起,就教他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南怀仁在写回欧洲的信中曾说,他经常坐在康熙身边,“一边喝着太监送来的奶茶,一边手把手教康熙学习数学”。康熙喜欢钻研几何、天文知识,懂拉丁文。去世前5年,康熙还在给皇三子的口谕中,让他问传教士欧洲数学家有没有找到求解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新方法。汉语中一些数学术语如“元”“次”“根”等,就是康熙皇帝创造的。

1705年,罗马教皇派使团来华,宣布禁止在华天主教徒参与中国传统礼仪活动的禁约。康熙召见使团代表,不同意这一禁约。此后他派4名传教士作为他的特别代表去罗马,向教皇说明他的观点。然而,4名传教士一去音信皆无。1716年,康熙便向欧洲发去红票,“寻找”他派出去的传教士钦差。红票上有满文、汉文和拉丁文3种文字,发给来到广州的西洋商人,请他们带回去,让教皇给个说法。

实际上,康熙发出红票的真实目的,并不是关心教会内部问题,而是借此与欧洲密切联系。

对传教士来说,接近皇帝对发展传教事业是天赐良机;而对清朝皇帝来说,传教士则是其接触西方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渠道。在当时清朝与世界的联系中,传教士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传教士不仅参加谈判,而且他们给康熙普及的欧洲地理知识,使康熙在处理边界问题上有了世界格局。该条约的签订对平定准噶尔叛乱发挥了重要作用,稳定了清朝西北部边疆。

康熙很务实。当时清朝正在进行的国家项目需要有知识、有技术的西洋人,他多次要求南方口岸的官员,注意发现欧洲来的有真本事的洋人。1708年开始的疆域勘测,传教士参加了地理测绘,中西专家共同绘制的《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份有经纬度的实测地图,绘制水平在当时领先世界。

在历史细节和宏观大势之间

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继位,不久雍正就发布诏令,禁止传教士在中国地方上传教。

不同于康熙从小受传教士影响、对西洋知识有浓厚兴趣,雍正年轻时就信奉佛教,与传教士接触很少,雍正禁教是基于其个人喜好的选择。作者认为,这带来的结果是,来华传教士逐渐减少,西学传播渠道随之受阻,清朝因此“错过了西方科学革命中最重要的18世纪”。

《康熙的红票》正是站在皇帝与来华传教士的关系这一视角,通过双方的互动及其影响,连接起历史细节和宏观大势。由此说明,历史充满了偶然,在传统专制下,很多时候,有影响力的个人的选择,改变了历史走向和发展进程。

基于此,作者对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思考。比如,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为何在雍正时突然停止?流行观点认为原因在于中西文化冲突。而实际上,从传教士进入中国带来西方科技,中国很多士大夫就对西方科学知识感兴趣,许多来华传教士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之间并不存在文化冲突,只有文化差异。总体上,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是兼容外来文化的。“文化冲突”是后来西方学者提出的概念,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看待历史问题,要站在当时的历史场景,而不是以后人的视角,忽视当时的社会背景。

当然,阅读本书也应看到,康熙虽然喜欢西学,但学习西方知识仅是个人兴趣,影响限于皇室成员和部分官僚,没有推广到大众教育,对社会影响很小,即使没有康雍易代,当时清朝也不太可能像西方那样进行科学革命。

历史是多面的,不同的视角和观察方式,会呈现不同的历史图景。《康熙的红票》虽然有的引文存在错漏,但它以丰富的细节,为读者观察清初的中西交流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丰富了读者对那段历史的理解。而观察过去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理解身边世界的方式。

(作者单位:中国税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