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获得路明的非虚构作品《弄堂里的西西弗斯》。“弄堂”和“西西弗斯”看起来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词语,作者却把它们放在了一起,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决定一探究竟。
弄堂是上海和江浙地区的一种小巷,它们通常由联排的石库门建筑构成。弄堂之于上海,正如胡同之于北京,弥漫着一座城市独有的烟火气息。世世代代的上海人就是每天穿梭在一条条狭窄悠长、熙熙攘攘的弄堂里,度过了他们漫长而又平凡的一生。西西弗斯则是希腊神话中的悲剧人物,他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国王,曾一度绑架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最后,他因触犯了众神,被惩罚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总是在将到山顶时巨石又滚下山去。于是,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重复无望的劳作中慢慢消耗殆尽。
而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背景下,有许许多多人在弄堂逼仄的空间里,为生活和梦想而奔波。他们看起来像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一样,不断重复着看似无望的努力,实际上一直在与命运抗争,也跟命运和解,真诚投入生活中,用平凡的坚守诠释着自己的骄傲与尊严。
《弄堂里的西西弗斯》就是这样用“情感”记录大都市弄堂里平凡的人和事。全书通过15个故事,映射出上海近百年来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历经战争逃亡、计划经济、“文革”浩劫、改革开放、企业改制,从老房子的拆迁,到下岗工人的困境,再到勤俭持家的低保户的生活,弄堂里生活场景中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栩栩如生。正如书中所说,“普通人的日子不是剧,有的只是一点点的甜或苦,一点点滋味的朝与夕。”书里没有英雄人物和恢宏主题,有的只是上海普通人的家长里短、命运跌宕。每个故事都不长,但值得我们回味。
在这些故事里,有抗癌女孩的乐观,有老上海人的优雅,有守候故土的执着和坚韧,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他们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每个人都在努力而认真地生活着。不论是每天为员工烧菜的沈厂长、会修钢琴吉他的爷叔,还是黄埔老军人赵先生,都在用默默的坚守,支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掩卷沉思,我试图读懂作者的深意。大上海的骄傲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灯火璀璨,更是那些生活在弄堂里的不起眼的西西弗斯们,“城市像一把巨大的筛子,人在剧烈震荡中不断地跌落,碰撞,失去重心,迷失方向。挣扎下来的人,过个几年,大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网眼,漏下去,各安其位。”
本书作者路明是位物理学博士,大学教师,同时还是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作为一名非虚构写作者,他以极大的真诚和坦率,深入田野,挖档案、做访谈、追踪家族史,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换回一个又一个掏心窝子的生命故事。
在采访中,作者明知道“要与采访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冷静客观,也冷眼旁观”,但他直言自己做不到。他总是不由自主地贴近采访对象,看见他们,理解他们,并最终成为朋友,共情于他们的喜悦和悲伤。他愿意倾听那些絮叨和啰唆,渴望刨开事件的表面,直达真实的内核。他在书中坦言,“我目睹过病痛与绝望,人的痛苦和忍耐一样深不见底。好几次,因为太难过引起过胃痉挛,我在乐盐家楼下剧烈地干呕。第一次听沈厂长说起他妻子,我彻夜难眠。”但是,正因为他的“零距离”靠近,那些袒露心扉的时刻、那些相顾而笑的瞬间、那些默默流泪的坚持,都被他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构成了这本书的肉体与灵魂,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的那样:“经历了如此漫长跌宕的岁月,一个普通人遭遇的一切生离死别,都只是‘小离别’。无数人被历史的车轮碾过,零落成泥,无声无息。”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宇宙长河里的一粒微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西西弗斯。平淡的日子里或许会有那么几个高光时刻,最终也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推石上山,看似徒劳无功,但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坚定前行,逆流而上,因为努力生活本身就是价值和意义。正如加缪所说:“没有任何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只要竭尽全力去穷尽它就应该是幸福的。”
(作者: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税务总局莆田市税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