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法合规经营,切莫触碰法律红线。”日前,在国家税务总局常山县税务局组织的“税法同行”合规课上,税务干部曾水华剖析其作为人民陪审员在陪审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某企业通过空壳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不仅被追缴税款,企业法定代表人还因触犯刑法面临牢狱之灾。在法庭上,当事人十分懊悔。”
怀揣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念,曾水华于2019年成为常山县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5年任期中,他共参与审理刑事、民事案件100余件。2023年,他被常山县人民法院评为“优秀人民陪审员”。
司法:分析经营情况,助力企业重整
在担任人民陪审员期间,曾水华充分发挥自身税收专业优势,将税收专业知识与独特的税务思维深度融入案件审理工作中。
2021年11月,常山县人民法院受理浙江衢州某亚克力有限公司的破产重整案件,曾水华被选为合议庭成员参与案件的审理。该公司发生经营亏损,产生债务危机,无力支付巨额本息,被迫停产歇业。
“我分析了该公司的经营和纳税情况,发现其持有20余项发明专利、6枚商标与4件著作权,核心竞争力很强;同时拥有成熟稳定的客户群和销售网络,2019年净入库税额124.8万元,市场潜力大。由于新冠疫情的发生,企业订单锐减,入不敷出,偿债能力受损,才无奈停产歇业,只要给予一定帮助完全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曾水华说。
合议庭评议时,曾水华积极建言,指出注入启动资金,企业便有重整的希望。他依据税法及相关政策,对企业破产财产处置、股权转让等事项提出专业意见。同时,充分考量企业困境,提议在合法范围内,合理调整税款缴纳方案。最终,经重整程序,企业资产价值成功“由负转正”,债权人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用时半年,停产歇业的企业再次机器轰鸣。119名工人的302万元劳动债权获100%清偿。该案成功化解了企业职工欠薪纠纷,被评为衢州法院2024年度服务营商环境十大破产典型案例。
执法:连接税务与法院,治理职业放贷
民间借贷行为隐蔽,如何建立机制加强对职业放贷行为的监管,成为税务部门面临的一个难题。
2022年,曾水华参与审理了职业放贷人陈某的民间借贷纠纷案,在审理过程中,他发现当地的民间借贷案件多、标的金额较大,有的涉及自然人利息收入,但未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由此,他开始思考,如何建立民间借贷征缴协作机制。
秉持“跳出陪审看案件”的独特视角,曾水华巧妙借助人民陪审员与税务干部的双重身份优势,以税费征缴协作机制为基石,大力推动税务部门与法院加强合作。
2022年12月,常山县税务、法院、检察院构建职业放贷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实时更新职业放贷人认定名单,紧扣线索流转、联查联动、税费划转等关键环节,对职业放贷人在法院执行阶段取得的利息所得开展协作管控。法院及税务部门根据涉税利息所得、裁判结果、执行到位款项等征税线索,开展信息交互,通知当事人欠税事宜,并在发放执行款前,依法将税款划转至税务局指定账户,由检察院对税款征收管理过程进行监督。
2023年以来,当地已征缴职业放贷相关税费三批次共9.8万元,从源头防控税款流失风险。
普法:结合陪审经历,开展以案释法
今年税收宣传月期间,一家科技公司负责人王某参加了常山县税务局组织的“税法同行”合规课。之前,他因为轻信所谓“税务筹划建议”违规开具发票,导致纳税信用等级被降为D级,严重影响了生产经营活动。
课程的主讲人曾水华依托公职律师专业背景和人民陪审员司法实践经验,详细解读税收案件的违法事实、法律后果及相关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剖析完一个个真实案例,曾水华话锋一转:“法律不是要一棍子打死人,而是在让违法行为受到应有惩戒的同时治病救人,给知错认错、主动纠错者改正弥补的机会。”他翻开纳税信用修复管理办法,逐条讲解失信企业如何进行信用修复:补缴税款和滞纳金、提交合规承诺、接受第三方审计……
在税企合规课堂上,曾水华帮助被黑中介坑骗的小微企业明晰税收优惠项目;给误触红线的电商主播讲解税收征管法要求……在听了这堂合规课后,王某按照流程提交了纳税信用修复申请。近日,王某收到税务部门的短信,提示他企业的纳税信用已经修复到B级。“我们会在以后的生产活动中,依法经营、诚信纳税。”王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