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税收视角看上海释放外循环潜力

2025年05月14日 版次:08        作者:田志伟 熊惠君 胡怡建

日前,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会上,41家企业集体签约落地临港新片区。签约项目总投资428亿元,涵盖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多个前沿领域,产业集聚加快发展。

上海可以被视为典型的国内外经济循环连接点。在上海经济发展历程中,由于其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直接受国际经济市场和国内经济政策改革的双重作用力,国内外经济循环的交替、重叠是其经济演变的重要动力。同时,上海自身的制度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内生动力,驱动着其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在《外循环与税制改革——促进上海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一书中,作者围绕“税收促进上海经济发展”这一主题,重点选取与促进外循环最为密切的跨境金融、跨境资本流动、离岸贸易、免税购物和自贸区五方面内容,以上述各领域的现行税收制度为切入点,分析上海市在制度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等因素的作用下,呈现的经济发展特征和演变路径。

在具体框架构建和写作逻辑编排上,书中采用了“现行政策+存在问题+国际经验+对策建议”这一脉络。例如,根据上海市“五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展,笔者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的章节中,对促进上海跨境金融业务的税收政策进行了研究。随着跨境金融业务形式多样性发展,现行税收制度亟待适应当下上海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需求、跟得上并引领上海向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步调。书中从跨境租赁、跨境结算、跨境融资三项主要业务入手,分析了跨境金融业务适用的现行税收制度,并建议:加强对境外投资者境内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的宣传辅导,促进外资企业在华所获利润更多用于再投资;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打造跨部门外资联合服务机制,明确清单式协作项目,加大对外商投资的服务保障力度;合力推动全球运营商计划,助力提升引领区投资主体规模能级等。

资本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资本流入往往会带来技术的流入,技术流入通常会引发技术创新,进而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在促进上海跨境资本流动的税收政策研究这一章中,笔者从跨境资本流入、流出以及跨境资金结算三方面,对上海市现行发展情况及政策进行梳理,提出当前应采用预约定价安排、修订资本弱化调整方法等更具针对性的政策。

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而且外向型经济在上海经济中的比重非常高。据今年1月统计数据,目前上海有7.5万多家外资企业,贡献了本市约1/4的国内生产总值、约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在上海实际使用外资来源地的57个国家和地区中,来自法国、瑞典、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外资增加明显,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在制造业占比约3/4。可聚焦重点外资企业(项目),向非居民企业提供享受部分协定条款待遇的事前(含投资前)确定性服务,提升外商投资环境的确定性;围绕浦东引领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动单双边预约定价谈签工作,提升“引进来”企业的经营确定性。

上海不仅是国际经济金融中心,还是外国友人来华参观、旅游、感受中国文化的热门城市之一。因此,从加快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使命出发,作者重点研究了促进上海市免税购物的税收政策,发现相比韩国、日本、中国海南等地的免税购物的税收政策,上海免税购物目前还存在消费限额低、件数设置少、可选范围窄以及免税门店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没有充分激发外国人在上海旅游期间的消费需求。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对外国人过境免签停留时限不断放宽,配合现行过境免签政策,更大幅度地提振上海消费,现行的免税购物政策可从优化免税店布局、扩大免税产品范围(如加强国货的免税销售),实施更加便利的退税政策举措等入手。同时,建议持续扩大离岸贸易税收政策效应、增强外商投资经营可预见性、构建跨境税费服务新体系、提升“税路通·一路沪航”品牌效应等,进一步释放投资吸引力,进而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