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建邺区税务部门——

两张清单管理“楼宇税收”

2025年05月20日 版次:03        作者:王赟超 吴凡 刘一潼 本报记者 吴冬亮

南京市建邺区是江苏省金融与科技产业集聚的发展高地,目前汇聚了近200栋商办楼宇,其中43栋税收已突破亿元关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建邺区税务局积极探索“以楼聚产、以产兴城”的税源治理路径,以数字化驱动、网格员“扫楼”等方式,强化楼宇企业基础信息采集管理,解决传统税收监管工作中“人工多头比对、流程碎片化”痛点,形成“房源交易信息交换清单”“税源信息扫描风险清单”,促进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小税种的精细化管理,助力当地楼宇经济稳健发展。

网格员“扫楼”,形成“房源交易信息交换清单”

实际工作中,存在由于楼宇企业改扩建、用途变更、租赁关系变化等原因,且企业又未及时向税务部门申报,加之楼宇的封闭性、企业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等复杂情况,导致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税源登记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难以保障,基础信息核查也较为困难,给税收征管和风险管理带来一定挑战。

针对税源信息不全、不准、不真等问题,建邺区税务局今年初成立楼宇经济工作专班,建立“1+3+N”网格化机制,由税务部门牵头,联合街道经济科、园区管委会、不动产登记部门三方,整合街道网格员、物业公司、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全面实施税源信息动态采集。

建邺区税务局税政二科科长聂媛媛介绍说,依托网格化机制,该局按季度进行楼宇摸排,各税源管理科干部牵头组建楼宇网格员团队,每栋楼配备4名网格员,负责楼宇企业信息实地核验,同时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

建邺区税务局将税务管理系统内的楼宇企业信息按地址、产权人等关键字段进行拆解,分楼栋、分企业逐项“定责到人”,由网格员开展“扫楼”式核验,重点核实并标注无证经营、虚假登记等异常信息,形成“一楼一档、一企一策”动态档案。

在动态税源信息采集基础上,建邺区税务局还通过街道等第三方信息联动,动态采集楼宇产权人、租赁合同、交易记录等13项主要指标,涵盖辖区内楼宇建成后的历次产权流转和各阶段使用情况,形成“房源交易信息交换清单”。对漏征漏管税源开展专项应对,今年1月—4月,该局已累计补充登记楼宇企业159户,修正错配数据2463条。

建邺区税务局党委委员、总会计师陈柯介绍,该局定期与辖区街道交换物业台账,及时掌握自然人出租方和承租方企业信息,督促承租方企业取得租金发票,形成“出租必开票,开票必缴税”的管理链条。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局对自然人“从租计征”的房产税金额同比增长3倍以上。

识别异常,形成“税源信息扫描风险清单”

收集基础数据后,如何有效开展校验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建邺区税务局将楼宇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从被动核查转向主动防控,构建了覆盖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税收指标模型,精准识别产权虚挂、租赁隐匿等异常情形,形成“税源信息扫描风险清单”。

前不久,建邺区税务局通过风险清单,发现某省属事业单位存在收取房屋租金未缴纳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问题。在实地核查中,税务干部了解到,该单位将大部分房产对外出租,按规定,事业单位自用的房产、土地才享受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而该单位出租房产并收取租金,不符合免税条件。经过政策解读和风险提示,该单位依法依规整改并补缴税款200余万元。

为有效防范风险,快速核实相关信息,建邺区税务局针对新开工企业、金融业分支机构等重点群体,对相关企业的财务人员开展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常见风险预防辅导,同时制定了“风险提示—约谈核实—实地调查—责令限改”的风险应对快速反应流程,最大限度提高风险应对效率。

建邺区的某商贸广场建成年代比较久远,产权构成较为复杂。今年初,建邺区税务局通过风险清单扫描发现,该商场内多家人气餐厅、培训机构等经营性场所存在未进行税务登记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核查,锁定该商场的实际产权人为外市一家食品制造企业,自取得房产产权后从未缴纳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建邺区税务局随即启动“税源风险快速反应”机制,第一时间发放风险提示函,督促企业3日内补缴了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建邺区税务局还打造了“产权人/使用人管辖优先责任、房产所在属地托底责任”工作机制,对于已办理税务登记的楼宇企业,由其所属税源管理部门开展核实;对于“无主数据”,则由房产所在地的税源管理部门核实、落实。

建邺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袁震表示,该局将继续探索新技术在租赁合同存证、税款智能清算等业务中的应用,引导纳税人提高税收遵从度,进一步加强城市楼宇税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