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意公子的新作《人生得遇苏东坡》,内心生出感动,也不禁掩卷沉思:跨越千年,今天我们喜爱苏东坡的什么?又感动于苏东坡的什么?当我们读东坡作品时,到底在读什么?
提起苏东坡,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他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种文艺形式,涉猎之广,令人叫绝。作为一代文豪,他的作品密集地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他豁达、超脱、豪迈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世的精神向往。王国维、陈寅恪、林语堂等近代文学大师推崇他为精神标杆。余光中说,苏东坡是他想结交的朋友。
他让现代人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者意公子花费4年时间,翻阅几百本与苏东坡相关的书籍,带着疑问与追寻,与苏东坡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最终形成了《人生得遇苏东坡》一书。全书共9章,作者没有按照苏东坡一生的时间顺序行文,而是用现代人的思想和语言,由浅入深,探寻他的高光与低谷,研究他的家庭与感情,分析他的仕途与交友,追问他如何在废墟中重建自己的人生,特别是深挖他整个人生的高光、焦灼、困惑、挣扎,将这位彪炳史册的文学大咖,拉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探讨。
作者在书中说:“真实的苏东坡是什么样的,不一定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立了一个参考系,让我们得以照见自己。”历史是一面镜子,千百年前的苏东坡也是一面镜子,关键是,我们想通过这面镜子找到什么。作者找到了苏东坡作为“人”的真实,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普通人,“他的挣扎与和解,让每个现代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苏东坡不只是让人仰望的大文豪,也是鲜活饱满、有血有肉的凡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对亡妻的深情;“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是他与弟弟苏辙“近古罕见”的手足情;当然,他也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孤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豁达。在黄州穷途末路之时,他也像普通人一样,“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但他骨子里又有豪放与潇洒,如他向学生自夸“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
苏东坡何以成为苏东坡
苏东坡何以成为苏东坡?这要从他的家族说起。父亲给他树立了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伴侣从不同角度温暖滋养了他,共同进退的弟兄情给了他足够的承托,“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朋友丰富了他的精神。
如果说不同类型的情感给了苏东坡极大的支撑,家风则塑造了他的人格底色。从苏东坡的曾祖父苏杲开始,苏家人就乐善好施、接济穷人。特别是爷爷苏序,洒脱豁达、淡泊名利,拥有平等心,如贱卖田地给穷人,在接济穷人的同时保留被救助者的尊严。苏东坡则更进一步,即便频遭贬黜穷得叮当响,还是发动身边一切力量救助穷人。
相比于大部分人想要的“得到”,得到名利、财富、地位、称誉等等,苏家人代代流传、刻在骨血里的却是给予,即便一无所有,仍要想尽办法给出去。所以我想,正是苏家这种植根于血脉的价值观,以及言传身教的精神熏陶,保持了这个家族的长盛不衰,也让苏东坡成为了苏东坡。
在泥泞中一点一点支棱起来
面对低谷和困境,苏东坡教会了我们什么?从天子门生、文坛领袖,到“乌台诗案”的阶下囚,从庙堂之高到贬谪江湖,苦闷、迷茫、挣扎、绝望一度充斥苏东坡的内心。
处于这样的人生低谷,苏东坡是这样熬下去的:默坐省察、洗澡、开垦东坡、研究美食、与农夫为友。经历过人生重大挫折的人都知道,唯有把目光放在当下,把每天吃好饭、睡好觉当作头等大事来做,日子才能过得下去。居黄州4年多,苏东坡在身体劳作和人间烟火气中安放自己的身心,在山水间寄托情怀,在布施中寻找生命走向,于是原先的苏轼不见了,脱胎换骨出更加豁达的“东坡先生”。
可见,幸福与否往往在于内心的选择。生活不一定时时如我们所愿,但以什么样的心态度过,却是我们可以把握的。正如作者所言,苏东坡之所以跨越千年仍感动着我们,正是因为他的豁达不是天生的,“他让我们感动的却是那个过程,那个在泥泞中一点一点支棱起来的过程”。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宝安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