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在古代是涡淮流域的商贸枢纽,从这里往南可到蚌埠、南京,向北可达商丘、徐州。
1940年7月,抗日名将彭雪枫率部来到以龙亢镇为中心,北濒浍河、南抵淮河的淮上地区,开辟了淮上抗日根据地。在这个人口占豫皖苏边区人口1/4的地方,彭雪枫一边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一边推动根据地经济发展,为抗日战场提供后勤支持。淮上抗日根据地一度成为豫皖苏边区的经济中心。
二进淮上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的彭雪枫临危受命,前往豫东创建豫皖苏边区,开辟抗日新战场。1939年5月,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首次进入淮上地区。游击支队在怀远县重要的口岸龙亢镇、河溜镇按章收税,开展武装缉私,保护地方商人的经商贸易安全。在各口岸收税筹集到的资金与物资,解了当时军队给养的燃眉之急。
首次进军淮上之前,由于日伪军的封锁,游击支队的给养越来越困难,以至于战士只能吃红薯充饥。游击支队到达淮上后,改变了过去就地征集粮草等的做法,决定在龙亢、河溜、板桥等集镇与镇上的商会负责人谈判,试行“以货代税”,即游击支队把所需的东西列出清单,再由当地商会把清单上的货物送来抵作税收。这样既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也为以后开展税收工作打下了基础。
首次进军淮上后,1939年8月,游击支队回师涡阳县曹市集。在淮上的3个月里,游击支队完成了“打仗、扩军、筹资”3大任务,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在淮上地区的影响。
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在皖东、皖东北和苏北地区制造摩擦事件。当年6月下旬,八路军第2纵队5个团南下,与新四军第6支队(由新四军游击支队于1940年2月改编而来)在涡阳县新兴集会师,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7月,彭雪枫率八路军第4纵队主力及大批党政军干部兵分三路,第二次进入淮上地区,并建立了淮上抗日根据地。
救国公粮支援根据地建设
随着淮上抗日根据地日益扩大和巩固,农业税成为根据地粮食供给的主要来源。1940年,新四军淮上办事处(淮上抗日根据地的行政机构)印发了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粮秣总局《关于征收救国公粮的决定》,还颁布了《边区联委会征收救国公粮条例》,开始在淮上抗日根据地征收救国公粮。
《边区联委会征收救国公粮条例》规定,救国公粮夏季征收小麦,秋季征收高粱、黄豆各半,按土地好坏分上中下3个等级征收。救国公粮采取累进计征法,以户为单位,人均土地3亩以内的农户免征公粮。以中等土地为例,人均土地3亩—6亩的农户,每亩征1.25斤公粮;人均土地6亩—9亩的农户,每亩征1.75斤公粮;人均土地9亩—12亩的农户,每亩征2.25斤公粮。其余仍按照累进税率征收,人均土地每增加1亩,每亩多征收0.25斤公粮。该条例还规定,不据实报告土地情况的,要加倍征收公粮;不按规定期限缴纳公粮的,还要加征规定数量40%的公粮。
1940年12月,豫皖苏边区政府就《边区联委会征收救国公粮条例》发布补充说明,对人均土地5亩以下的抗日军人家属、烈士家属一律免征公粮。
1941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淮上抗日根据地的形势愈发严峻。4月2日,新四军第四师(由八路军第4纵队改编而来)师长彭雪枫等人联合发表了《为征公粮告淮上父老绅耆书》,呼吁“望淮上父老绅耆体念时艰,群策群力,协合一心,渡过难关,多难兴邦,危而后安”,希望当地百姓缴纳公粮支持根据地发展。
“小上海”的红色税收实践
淮上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日军通过淮河、涡河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导致淮上地区的河溜、龙亢等镇成为皖北的大型货物集散地,大批商贩到这里采购物资。当时,龙亢镇集市上有盐行72家,百货店37家,绸缎、棉布店(摊)23家,粮行24家,每天镇上的集散人口超过2万人,有“小上海”之称。
龙亢镇等地虽然经济繁荣,但偷漏税问题比较严重。为此,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派200余人从延安到淮上加强税收征管。豫皖苏边区政府和淮上民主政府在河溜、龙亢、板桥等地设立了3个税收检查处,还在龙亢镇设立了金库。3个税收检查处主要征收的税种是商业营业税和行商税。商业营业税按营业额的0.5%征收,每天河溜镇可征到商业营业税4000多元法币,龙亢镇可征到商业营业税3000元法币以上。同时,淮上抗日根据地还征收行商税,每月可征税50万元—60万元法币。这些税收不仅支撑着根据地的日常运转,更成为前线抗战物资的重要保障。
当时,为防止征收到的法币贬值,根据地政权决定用这些法币从当地百姓处购买粮食,再将粮食经淮河运到敌占区蚌埠售卖,通过与蚌埠钱庄、洋行有关系的商人将法币兑换成保值且易携带的金银。为保证来回运送的安全,根据地的地方武装组织——淮上独立团派出一个连的兵力,便衣武装随行护送。
淮上抗日根据地的税收工作,对根据地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满足了对敌斗争的后勤供给,除供给淮上抗日根据地自身外,还上缴资金给延安,支援了全国抗战。第二,客观上活跃了根据地的经济。比如,日军因根据地的经济反封锁,被迫对根据地放宽或取消经济封锁,使得西药、生铁等不少战略物资都能在河溜、龙亢等地买到。第三,扶持了根据地工业的发展。根据地建立前,当地没有一家近代工厂。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对新办小型工厂免税2年,河溜、龙亢等地办起了兵工厂、被服厂、印刷厂、铁工厂、皮革厂等小型工厂。第四,培养锻炼了一批经济管理干部,为后来根据地税收制度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蚌埠市税务局、安徽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