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石首市长江以北的大垸镇,有一处名为古长堤的遗址,相传是明代改革家张居正奉旨整修荆江大堤时,用工程余款在大堤外修筑的垸子(沿江沿湖修建的矮堤坝)。这个垸子背靠江汉平原,面对藕池口,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连接江汉平原和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的关键枢纽。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大批商贾、难民争相向西入川。这个仅50余户、不足300人的小集镇,一时间成为南北物资转运入川的战略要地。大量的商人、货物在此聚集,为商埠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1942年,古长堤一带商业开始快速发展。到1943年底,古长堤各类客商激增至5000多户,人口达到5万余人,来自武汉、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的富商,经常组织庞大的商船队经古长堤进入长江。当时,古长堤到夹河口长达10余公里的长江两岸,停泊着南来北往的货船,古长堤因此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随着古长堤一带商业的兴起,税收工作变得尤为重要。1943年,鄂豫边区税务总局在古长堤设立襄南税务分局、石公华税务分局,并在古长堤周边设立古笼、麻新、东山、河滑、调关、横堤6个税务征收所和1个实验卡(征收货物出入口税的税卡)。1943年9月后,随着石公华(石首、公安、华容)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民主政权的建立,古长堤地区的税收工作成为根据地民主政权的重要工作之一。
当时,石公华县委对出入鄂豫边区的货物只收取一次货物出入口税,对运输贵重货物的客商,会武装护送其出入境。石公华县委还印制边币流通券,以满足商人兑换货币的需求,并派出武装税警到日军占领的集镇征收税款。被日军占领的6家洋行每月要按时向石公华税务分局缴纳税款。
通过有效的税收管理,古长堤一带的税收收入不断增加,1944年最盛时期,每天可征收到货物出入口税70万元—80万元(包括伪币和法币)。当时,古长堤的税收占鄂豫边区39个县所有税收的一半以上,为边区建设及军需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长江航运全线恢复,古长堤的货物集散功能逐渐被其他交通枢纽取代。1946年秋,古长堤突发大火,集镇大部被焚。此后,又因长江河床改道,古长堤集镇街道崩塌于江中,其繁荣景象随之消失。
2017年7月,石首市在古长堤村3组堤面上立“石公华抗日根据地古长堤商埠遗址纪念碑”,以纪念古长堤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对石公华抗日根据地和鄂豫边区发展的贡献。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石首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