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跑道”

2025年10月15日 版次:08        作者:禹珊瑚

去年10月,英国工党政府颁布7年来首个工业发展战略——《投资2035:英国的现代工业战略》,将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并将振兴工业作为增长核心。放眼历史,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结构,标志着新兴工业的崛起与大规模生产的实现。在《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全球视野下的欧洲经济,1000—1800年》中,荷兰经济史学家扬·卢滕·范赞登聚焦工业革命的起因,重点研究了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如何解释这段时期在西北欧出现的工业社会起源,以及促成工业革命“质变”的长期序幕。

该书将西欧的发展置于世界历史视野之中,特别把中国和日本作为西欧经济变化的对照,以观察西欧究竟是否真正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作者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将目光投向政治制度、婚姻模式、培训制度、书籍产量等一系列因素,深入研究这些因素与工业革命和西欧现代经济增长之间的深层次联系。

作者认为,中世纪初期欧洲建立了一系列自下而上的制度,这些制度在欧洲各地不同程度地被保留下来,成为后来经济发展乃至工业革命得以发生的基础。工业转型开始于17世纪初期的几十年,其中英国和荷兰能够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们拥有高效的制度,这些制度可以提供大量熟练和非熟练的劳动力供给,以及形成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同时,印刷等新技术和快速增长的城市规模等带来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对提升经济绩效起到了重要作用。书中选取了一系列指标进行研究。

书籍产量与中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作者选取500年—1500年西欧地区的手写本和印刷品产量增长估计值,将其作为衡量知识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受到修道院运动发展、大学出现及城市化兴起等几股推动力量的影响,这一千年间书籍产量在西欧所有地区的增长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反映出中世纪知识经济的快速积累,这也带来了人力素质的普遍提升。书中指出,工业革命期间的许多重大发明,是建立在对既有科学知识综合应用基础之上。许多发明家都不是“科班出身”的学者,而是普通工人。这些发明大都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创新成为一种能够激发普通阶层智慧并为全社会大力推崇的社会文化,为公众带来巨大收益预期,即利益推动创新。

婚姻模式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天主教的教谕、两代人之间的财产转移制度、家庭之外的劳动力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黑死病的影响等多种不同因素共同催生了中世纪后期出现的欧洲婚姻模式。其典型特征是父母对于子女、丈夫对于妻子的威权性减弱。这带来了长远的经济影响,包括导致了两代间收入转移的巨大改变,比如,晚婚造成子女数量减少的同时,增加了家庭对后代的资本投资;老年人因家庭中权威性下降而失去部分来自子女的收入转移,不得不为养老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带来了劳动力市场参与的增加、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大,以及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总体发展。

税收、经济增长和国家规模之间的关系。为什么现代欧洲早期经济发展集中在欧洲大陆中赋税较高的区域?书中认为,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取决于其征税能力,即纳税人是否同意自觉为公共福利而贡献财力。以英国为例,英吉利共和国时期将自下而上的变革诉求与自上而下的制度有机结合,界定完善和利用了公民权概念,建立税收、公民与国家间的契约。公民同意支付相对较高的税收是希望得到他们期望的公共品。公民支付的高税收基本上都转化成了能够扩大增长的公共投资,而且这些公共品,比如国家保护财产权、提供教育和卫生服务等又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