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为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杠杆作用,国家税务总局大兴安岭地区税务局以环保税为抓手,积极引导企业向“绿”发展。但由于难以及时掌握企业准确的排污数据,当地环保税征管质效受到影响。
今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税务局构建起“税务+环保”“税政+风险”“征收+管理”三维协作机制,打通数据共享渠道、精准筛查风险疑点、靶向治理重点行业,实现排污数据获取更加及时、精准,提升了环保税征管质效。
协同联动共享数据
“提升环保税征管质效,精准掌握企业排污数据是关键。”据大兴安岭地区税务局资源和环境税科科长刘冬芳介绍,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是自行申报排污数据,税务部门想要获取更精准的数据,需要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申请支持,但跨部门流程繁琐、时效滞后,导致税务部门常常无法及时掌握企业准确的排污数据。一些企业存在错报、少报排污量、少缴税款等情况,影响了环保税征管质效。
为了让排污数据从“雾里看花”到“一目了然”,今年初,大兴安岭地区税务局与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提升数据共享频率,构建“环保监测—税务复核—差异追征”闭环管理机制。
生态环境部门要求排污企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准确监测其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数据;税务部门按月获取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测数据,并与企业申报数据、发票数据进行复核分析。如果发现企业申报数据与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测数据出现差异,税务部门会及时与企业核实,并辅导其更正申报、补缴税款。
目前,税务部门能够及时获取辖区内所有已安装监测设备企业的排污数据。今年以来,该局累计查补大气、固体废弃物环保税及滞纳金656.19万元。
风险疑点精准锁定
施工扬尘环保税是环保税的重要税目之一,该税目的核定依据主要来源于建筑企业施工项目中的建筑施工面积,但税务部门在未进入企业核实之前,较难准确掌握这些数据,难以及时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少申报的情况。
大兴安岭地区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局负责人任俊楠表示,为提升施工扬尘环保税征管的精准度,该局分析发现,可以将企业申报的施工项目增值税销售收入与平均销售单价相除,计算出大概的建筑施工面积,并评估出企业应缴施工扬尘环保税金额,然后与企业实际缴纳金额比对,若差异较大,说明企业可能存在少缴税的风险。据此,今年6月,税收风险管理局联合资源和环境税科组建专项攻关团队,完成了相关风险指标的编写。
依据这些风险指标,税收风险管理局干部定期开展疑点扫描,如果发现有建筑项目存在相关风险疑点,则将风险疑点下发属地管理局。属地管理局进一步核查,对核查属实的问题企业及时开展约谈。通过政策辅导、约谈提醒,大兴安岭地区建筑业纳税人环保税自主申报意识显著增强,行业申报准确率大幅提高。
重点行业“靶向”治理
除加大环保税重点税目的征管力度外,大兴安岭地区税务局还聚焦环保税征收重点行业,持续强化监管。煤矿开采行业是环保税征收的重点行业,其缴纳的环保税约占辖区环保税总收入的16%。但煤矿开采企业的开采业务大部分实行外包式管理,许多外包企业既没有安装监控设备,也未委托第三方监测排污数据,给环保税的征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煤矿开采行业污染重、排污数据不易获取的特点,今年初,大兴安岭地区税务局在辖区内区县局建立征收部门与管理部门“双联动”工作机制。征收部门定期采集分析外包企业增值税发票记载的土石方剥离体积等数据,根据剥采比估算企业煤炭开采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与企业申报数据比对分析,及时发现疑点数据。管理部门则组建专业团队,实地核查征收部门传递的疑点数据,辅导企业更正申报、缴纳税款。“双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数据分析—定位疑点—核实整改”工作闭环,有效提升了当地煤矿开采行业环保税监管能力。
近期,呼玛县税务局征收部门发现一家承包开采业务的外包企业一般粉尘排放量数据出现异常,立即借助“双联动”工作机制,向管理部门发起疑点提醒。管理部门到企业核实后,得知由于企业对环保税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少申报一般粉尘环保税。经过税务干部辅导,企业最终补缴一般粉尘环保税及滞纳金146.3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