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东非最大的城市,也是东非的金融中心。近年来,肯尼亚政府推出包括税收激励等多领域政策,希望将内罗毕打造为国际金融中心。为实现这一目标,肯尼亚政府今年6月发布《2025年财政法案》,再次推出多项行政举措和税收优惠。
多家国际金融巨头入驻内罗毕
一直以来,肯尼亚采取的都是“单一中心”策略,即集中资源建设首都。这一布局充分利用内罗毕作为东非金融中心的优势,希望在现有的科技与金融基础上,继续将其打造为综合性的国际金融服务平台。
为推进这一战略,《2025年财政法案》提出设立国际金融中心管理局,其负责人由总统任命。该机构拥有认证公司等权力,目的是实行高效和集中的金融监管模式,以提高决策效率。
当前,内罗毕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初步进展。2021年,保险行业巨头保诚集团考虑到肯尼亚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政府支持等有利因素,将该公司非洲管理办公室从伦敦迁至内罗毕。2022年,新加坡的空气碳交易所入驻内罗毕,主要是看好内罗毕在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发展前景。这些金融机构的入驻,为内罗毕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注入了信心,也形成了初步的产业集群效应。
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内罗毕国际金融中心将筹集20亿美元的投资,同时利用肯尼亚在非洲的区位优势,推动内罗毕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推出阶梯税率与关键税种减免
根据《2025年财政法案》,取得内罗毕国际金融中心管理局认证的公司将获得肯尼亚政府为其量身打造的以“阶梯式优惠税率”和“关键税种减免”为核心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优惠幅度和长期性在肯尼亚税收史上可谓罕见。
据了解,取得认证的公司将享受显著低于肯尼亚标准税率的优惠待遇。在肯尼亚,一般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为30%,而取得认证的公司在入驻内罗毕国际金融中心的前10年,可享受15%的优惠税率,第二个10年还可享受20%的所得税税率。这一长达20年的优惠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税收预期。
对取得认证的初创公司,肯尼亚政府还设置了更具扶持性的所得税税率,即入驻的前3年为15%,随后4年为20%,显示出政策不仅瞄准成熟的金融巨头,也意在培育本土创新的金融业态。
在投资方面,《2025年财政法案》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税种减免政策。对于在肯尼亚进行重大再投资,即金额不低于2.5亿肯尼亚先令(1元人民币约合18.136肯尼亚先令)的公司,其支付的股息可享受零股息税待遇,从而鼓励企业将收益用于本地再投资。对于在两年内投资额达到30亿肯尼亚先令的公司,其资本利得税税率可降至5%,旨在激励企业大规模、长期性的资本投入。
完善配套措施,简化办事流程
除税收优惠外,《2025年财政法案》还推出多项配套行政措施,以弥补内罗毕与成熟金融中心在基础设施和监管效率上的差距。
根据该法案,肯尼亚政府计划建立一个用于企业设立以及税务处理的平台,以此简化行政流程,降低企业开办的时间成本。此外,内罗毕国际金融中心的区域性法律,或将高于全国性金融相关法律的效力,旨在为国际金融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监管框架。但是,这一做法将冲击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因此也广受争议。
在吸引人才方面,法案允许金融机构引入海外人才,同时利用肯尼亚年轻化、技术型的本地劳动力,构建内外互补的人才发展结构。法案要求,金融公司必须雇用肯尼亚人担任高级职位,但这些职位的任职要求、薪酬水平及相关规定的具体执行机制仍不明确。
内外有别的激励措施存在风险
目前,肯尼亚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仍面临一系列潜在挑战,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短期激励与长期可持续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批评者警告称,法案可能造成两级税收体系的情况,跨国企业享受低税率和免税期,而本地公司仍面临30%的标准税率。股息税豁免的高门槛也将大多数肯尼亚本地企业排除在外,可能加剧市场不公平竞争,导致国内经济部门与国际资本部门割裂。
财政压力是另一大担忧。所得税贡献了肯尼亚近一半的税收收入,大规模税收减免在吸引投资的同时可能直接减少政府财政收入。截至今年4月,肯尼亚已背负6.15万亿肯尼亚先令的巨额债务,这可能加剧公共赤字,挤压政府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的公共服务支出。
监管薄弱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国际金融中心管理局权力集中,但法案在如何评估投资质量或可持续性方面含糊其词。此外,绿色金融倡议缺乏严格的执行和评估机制,有可能沦为走过场。
有评论认为,对肯尼亚而言,把内罗毕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该国迈向经济转型的重要一步,可能带来长期的结构性收益。然而,对于普通的本地企业主和纳税人而言,好处却不那么确定。政策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吸引外资与培育本土经济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因税收优惠造成的内外差异而损害长期的经济包容性和财政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