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纳税人缴费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和复杂多元的涉税诉求,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税务局持续疏通服务堵点、化解矛盾焦点、扫除管理盲点,努力让税费争议“化于未发、解于基层”。
源头治理“防未然”
日前,市民李女士因多子女继承房产涉及复杂涉税问题,致电12345热线求助。青岛市市北区税务局干部在摸清其家庭成员构成复杂、继承份额不均的核心情况后,主动靠前服务,协调政策专家团队,对继承环节涉及的契税、个人所得税等政策要点逐一拆解解析,同步提供清晰明了的办理指引。这场“量体裁衣”式的辅导,不仅彻底消除了李女士的政策困惑,更从源头避免了因政策理解偏差可能引发的后续矛盾。
李沧区税务局则创新组建“金牌调解团队”,将服务窗口、咨询热线打造成发现问题的“前哨阵地”。团队定期研判涉税诉求数据,深挖共性问题根源,从制度完善、流程优化层面推动整改,把争议化解在升级之前。该团队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各类税费争议13起。
个体工商户车先生与付款方因一笔拖欠8年、金额14万余元的建筑服务款开票问题僵持不下——对方企业要求作为小规模纳税人的车先生开具13%税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否则拒绝付款。车先生到税务窗口咨询时,“金牌调解员”第一时间介入,主动联系对方企业,耐心阐释增值税抵扣原理及小规模纳税人开票政策规定,最终消除了对方企业的误解与顾虑,促成欠款顺利支付,一场潜在的经济纠纷在税务部门的靠前服务中被成功化解。
如今,青岛市税务部门正不断强化“政策有人讲、操作有人教、疑问有人答”等举措,从根本上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操作不熟悉引发的潜在争议,筑牢争议防范“第一道防线”。
机制创新“提质效”
为提升税费争议化解质效,青岛市税务局聚焦痛点堵点,创新打造“青税诉(速)办”服务品牌,构建起分级分类、多元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争议化解新机制。
近日,即墨区税务局接到青岛猎曼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周先生的求助,称其企业已完成税务注销,但在办理其他业务时发现系统仍显示“非正常”状态。周先生人在外地,无法现场处理,希望得到远程协助。该局立即启动“首问首责”机制,由首次接洽人员全程跟进。
经核查,该企业因组织临时登记未在注销时同步处理,导致状态异常。税务干部主动协调市场监管部门,调取资料、比对数据,确认该企业历年工商年报均为零,符合直接办理解除状态无需处罚的情形。随后,税务干部协同相关部门提交运维,并通过征纳互动平台发起跨域办服务,远程协助周先生完成全部流程。
这一案例是“青税诉(速)办”服务成效的生动体现。围绕“高效化解税费争议”目标,青岛市税务部门针对房产、社保、处罚等7个岗位的业务特性和常见争议点,逐一制定税费争议调解方案,按月发布高频问题宣传海报;联合不动产登记中心、人社、医保等部门,搭建“税务+N”税费矛盾处理模式;同步设立“云上调解室”及线下调解室,将争议化解主阵地延伸至线上,真正实现“一次不用跑,争议线上消”。
自“青税诉(速)办”品牌推出以来,青岛市税务部门已统筹处理办结疑难复杂问题近百项,组织召开专项问题协调会40余场。
税费争议化解在基层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青岛市税务部门推动税费争议化解向基层延伸,通过建设“枫桥式”税务所,实现“小事不出税务所、大事不跑多部门、矛盾就地化解”的治理目标。
乔先生因前公司欠缴社保费,临近退休无法办理相关手续,情急之下向莱西市税务局姜山税务所求助。税务所立即启动快速响应机制,在详细核实乔先生与涉事企业的劳动纠纷情况后,迅速成立调解小组,多方协调、耐心辅导,最终促成企业及时补缴欠缴社保费,赢得争议双方的认可。
作为青岛市税务系统首批“枫桥式”税务所,姜山税务所以行业分类、辖区划片为基础,延伸税费征管服务“触角”,精准剖析各类矛盾争议根源。即墨区税务局则打造独具特色的“枫桥式”税务所治理体系,建立“流动调解员—调解专窗—调解中心”三级分类调解机制,设立专门的“税费争议调解室”和“调解岗”,构筑分层过滤、协同联动的矛盾化解网络。莱西市税务局组建“老、中、青”搭配的调解小组,发挥资深干部经验足、青年干部效率高的互补优势;根据争议类型、复杂程度、影响范围,实行“蓝色”简单争议“马上办”、“黄色”复杂争议“团队办”、“红色”疑难争议“合力办”的分类分级调解模式,对每一起争议“一事一策”个性化处置,推动形成矛盾化解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