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全国首个无农村行政建制的城市。在深圳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农村股份合作公司,它们通过房产租赁、买卖等方式获取收入,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占整体税费比重显著高于一般企业。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税务部门难以全面、准确掌握村股份合作公司名下房产规模、状态及分布情况,出现自主申报率低、房产原值申报不实、应税土地面积缩水等问题,税收流失风险较大。
针对这一现状,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龙华区税务局依托税务总局“税即视”系统,开发“税务地图”这一数字化工具,整合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数据,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卫星遥感影像和空间数据分析,将税源信息与电子地图关联,探索房土两税治理的可视化路径。
“一图”全域摸排,掌握税源底数
以往,由于村股份公司名下房产历史沿革复杂、产权登记信息不完整甚至存在疏漏,税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应税资源的实际状况,税收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自主申报,易产生隐匿、漏报等问题。而“税务地图”的出现改善了这一被动局面。
据了解,该平台的“楼盘、楼栋分布”模块融合了地理信息、建筑物三维模型及市场交易数据,可立体化呈现每一处房产的物理位置、建筑面积、使用状态等关键涉税要素,构建起辖区税源“一张图”。
“以往我们要摸清一宗房产的实际状况,往往需要联合街道、物业等多个单位,耗时耗力。如今借助‘税务地图’,不仅可以查看房产的立体模型,还能直接关联价格走势等市场情况数据,实现‘一房一档’动态管理。”龙华区税务局税源管理三科干部厉妙莹举例说,在对某A村股份合作公司进行数据校验时,“税务地图”上提示其存在一栋10层楼的建筑物,但在金税三期系统中却找不到任何登记信息。经过进一步比对核实,确认该公司未对该处房产进行申报。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企业主动配合核查,最终补缴遗漏部分涉及的房土两税共计35.22万元。
“一键”智能筛查,挖掘隐匿税源
在城镇化和商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同一地址注册多个经营主体的情况比较常见,尤其多见于由村股份公司统一管理运营的产业园、商业楼及老旧厂房改造项目中。房产持有人未对出租部分如实申报房土两税,导致大量应税资源隐匿于传统监管视野之外。
龙华区税务局运用“税务地图”中“一址多照”智能识别功能,自动筛查同一坐标点上存在的多个纳税主体,对比该坐标点上所采集申报的全部税源信息,即可发现申报异常情况,并生成疑似风险清册。
龙华区税务局干部在实际排查中发现,某B村股份公司名下有一处老旧工业园,系统显示该地址注册有11家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但B村股份公司长期以来未缴纳该工业园区的房土两税。启动“一址多照”分析后,税务干部发现该园区实际已分割出租且投入使用多年。通过约谈企业负责人、调阅租赁合同及收款凭证,税务部门确认B公司应补缴房土两税共计127万元,目前已全额入库。
“一网”交叉比对,校验数据真实
税源信息采集真实、准确是房土两税规范管理的基础。在过去,由于税务干部主观判断差异、纳税人填报随意或理解错误,信息采集失真现象并不少见,直接影响了税款的正确计算。
龙华区税务局利用“税务地图”内含的多维数据,构建横向比对校验机制,从空间维度,对比相邻地址、同一小区或片区内类似房产的单位面积申报价值,排查显著偏离合理区间的异常值;从纳税人维度,对同行业、同类型的纳税人申报数据(如单位面积入库税额、房产原值绝对值等)进行分析,识别显著差异;从管理维度,将纳税人申报的房产面积、土地面积等数据与不动产登记部门推送的权属信息进行交叉验证,查找风险点。
某C村股份公司在进行税源登记时,将多处房产面积填报为500平方米、800平方米等整百平方米。税务干部根据其房产实际测绘数据及周边类似房产比对后,发现其有简单取整、未准确采集信息的嫌疑。核实后,辅导其进行了更正。类似的,另一家村股份公司虽准确采集了房产面积,但在计税模式中错误地将部分本应从价计征的商业用房归入从租计征,导致系统显示其单位面积税款显著低于同地段、同类型其他房产。经税务干部上门辅导后,企业重新调整了减免税申报,补缴了税款。
据统计,截至目前,龙华区税务局通过“税务地图”已新增应税税源122处,实现房土两税税款入库838.25万元。
下一步,该局将逐步推广“税务地图”至物业管理企业、大型商业地产持有者、产业园区运营商等纳税人的房土两税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