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平遥古城刚刚醒来。踏着青石板路,来到古城里的咖影梦廊电影主题咖啡馆。推开门,馥郁的香气迎面而来。虽是清早,咖啡馆里已经有不少客人。角落里,一台老式放映机静静摆放,仿佛能随时投射出令人难忘的光影故事。咖啡馆老板、95后女孩小川说,不久前在举办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期间,这里接待了一波又一波游客。
故事在这里交汇
平遥国际电影展由导演贾樟柯发起,创立于2017年,此后每年在平遥古城举办。贾樟柯曾说:“我们不是要建一个电影节,而是要建一个电影的家园。”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平遥生根发芽。如今,平遥国际电影展已举办到第九届,吸引全球数百部影片参展,这个电影家园也成为华语电影新生力量的重要孵化地。
刚刚落幕的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以“汇合点”为主题,意为“以电影为纽带,来自全国的影迷和全世界的电影人在平遥汇合”。影展呼唤连接与交融,倡导开放、对话的艺术精神。在本届影展的主题阐述里,特别回溯了19世纪平遥古城作为金融物资枢纽汇通天下的历史。贾樟柯在开幕式上说:“平遥从来不是封闭的古城,晚清时它是中国的华尔街,票号通到欧洲;也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晋商把茶叶卖到东欧。现在,它成了电影的交汇点。”故事与故事在平遥交汇,人与人在平遥连接。
本届影展,有来自中国、尼日利亚、伊拉克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54部作品参展,作品的全球首映率达到30%,亚洲首映率62.5%,中国内地首映率则为100%。值得一提的是,这届影展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推出了“特别策划·人民必胜”单元,带动电影观众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国际电影展让平遥这座有着2700多年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正从“旅游目的地”向“文化发生地”转型。它不再仅仅是游客镜头里的古城剪影,更成为思想碰撞、文化艺术交流的现场。
文化韵味升温“烟火气”
电影展期间,电影人交流、共鸣,展示创作的多元与新生;影迷们热烈互动,见证电影文化的多彩。而在电影展映、观影之外,电影人、影迷、游客还深度走进古城,到旅游胜地、咖啡店、餐厅打卡,迅速提升了当地文化消费的热度。
有关数据显示,电影展期间,平遥古城共接待游客量约12万人,仅住宿收入就达约1.44亿元。“德居源”“锦宅”等精品民宿,在影展期间实现“连续满房”,远超平日30%—50%的入住率。为了更好服务文旅相关企业,当地税务部门在影展前就召开文旅企业专场辅导会,发放《文旅活动期间税收服务指南》,并在古城设立临时税务服务点或“流动服务车”,提供发票代开、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影展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的延伸。近年来,平遥依托电影展平台,推动“影视+旅游”“影视+文创”融合发展。税务部门同步跟进,推出文创企业成长计划,建立重点文化项目税源台账,实施“一企一策”服务,推动文化资源向可持续的文化资产转化。
随着电影展品牌效应扩大,本土剧组及远道而来的各地剧组选择在平遥取景拍摄。税务部门开通了“影视拍摄服务绿色通道”,提供跨区域涉税事项预审、发票快速代开等服务,让剧组来得安心、拍得顺心。
据了解,在电影展的带动下,当地文旅产业税收年均增长达6.3%,其中文创产品、主题餐饮、民宿服务等行业的纳税主体数量同比增长2.6%。税收反哺文化,文化激活经济,正形成良性循环。
文化繁荣还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咖影梦廊电影主题咖啡馆老板小川曾在外地工作,去年影展期间回家,深受感染,于是回乡开了这家咖啡馆。伴着咖啡的香气,她对我说:“影展给这里带来了人气和更多的文化韵味,我想,用一杯咖啡连接古城与电影,能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在光影中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