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的秋天,是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的时节。慷慨的戈壁滩,为勤劳的人们准备出丰厚的馈赠——冰糖心苹果的清冽、薄皮核桃的油润、浑圆灰枣的蜜意,都毫无保留地荡漾开来。
金秋时节,我们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忙得脚不沾地。偏在此时,司机阿卜杜搓着手,向驻村第一书记说起了自己的难处。他家那二十亩核桃熟得正当时,饱满的果实宛若一年汗珠凝成的琥珀,亟待归仓。全家老小过冬的指望,全系在这几日的抢收上。书记大手一挥:“你放心去吧!我们入户走访靠脚板。”目光扫过众人,笑意温厚,“有想尝鲜的没?正好买些寄回家——既帮了阿卜杜,也香了家人的嘴。”
几日后的清晨,维吾尔族队员图尔荪倚着办公桌问我:“你可去过我们维吾尔族的巴扎?”见我摇头,他笑着说:“就和你们汉族人赶大集一样!田埂上种得了可口的果子,市集里也做得出诚信的买卖!”他话锋一转,带着点惋惜:“阿卜杜的核桃实在好,可惜销售还没门路。走,我们帮帮他,到巴扎上碰碰运气去!”得了书记首肯,我们便陪着阿卜杜,将一袋袋饱吸了秋阳的核桃装上车,驶向阿克苏地区最喧闹的巴扎。
甫一踏入,叫卖的声浪裹挟着烤肉的焦香与羊脂的浓烈便兜头涌来,撞入肺腑。目光所及,皆是流淌的色彩之河:石榴玛瑙般裂出晶莹,葡萄干在日头下凝成深紫的蜜;花毡绚烂如云锦,银饰叮当似清泉。活羊被主人牵着咩咩叫卖,穿着艾德莱斯纱的阿帕(维吾尔语:大婶)笑声爽朗。那些守着日用百货、江南茶叶甚至热带果品的汉族摊主,也操着地道的维吾尔语,吆喝声、招呼声与这片土地奇妙地交融在一起。
南疆的巴扎散发着古老而鲜活的气息。买卖双方的手,在一次次看似随意的握合、试探、松开之间,进行着无声的精密磋商。那掌心相触的温度与力道,便是价格起落的神秘密码。我们寻得一处空隙支起摊。图尔荪亮开嗓子:“阳阿克托库兹块(核桃九块)!”我紧跟着用汉语扬声:“托库兹,托库兹,九块钱,九块钱!”手下更不停歇,利落地剥开坚硬外壳,将象牙般饱满的核桃仁递向行人。人们围拢,品尝,点头。半晌午的光阴伴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车上的麻袋眼见着就快见底了。
正待收拾,一位精干的汉族果商踱至摊前。他拈起几颗核桃,在掌心摩挲掂量:“成色不错,肉质也饱满,好货!”开口便谈收购,价码竟比市面还高,唯有一条要求——品质必须硬如磐石。我们欣然应允,忙不迭替阿卜杜传译,生怕遗漏了送货与付款等诸多细节。最终,在双方愉快的握手中,一桩交易落定。
夕阳熔金,慷慨地泼洒在车马喧嚣的巴扎长街。鼎沸的人声里,我仿佛触摸到这方热土跳动的脉搏,又似听见了丝绸之路上驼铃车马的悠远回响。眼前的喧嚣画卷,并非仅仅是商品的流转与生计的奔忙,更是这片土地上最鲜活的呼吸。各族人民的声音在这里交织成和谐的韵律,陌生的掌心在每一次握合中传递着无声的信任。那因劳作而粗糙的手,那因交流而舒展的笑,都在巴扎蒸腾的烟火气里。
原来,最动人的风景,并非戈壁的苍茫或果实的丰硕,而是这人潮涌动的市集上,不同面孔映照着同一轮暖阳,不同语言应和着同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巴扎的喧嚣,便是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歌谣。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胡杨河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