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雁门关

2025年10月29日 版次:07        作者:李九龙

前不久,我去了一趟以险著称的“中华第一关”——雁门关。在晋北高原莽莽群山间的雁门关,像一位沉默的哲人,俯瞰着历史的长河奔涌而过。

风掠过恒山山脉,在青砖垒砌的城垣间低回呜咽。我站在天险门斑驳的匾额下,触摸青砖上被岁月磨平的箭痕,恍若听见3000年的时光在城砖的肌理中汩汩流淌。

雁门关的秋风,总裹挟着历史的碎屑。当年西周工匠夯筑军事要塞勾注塞时,或许不会想到,那之后这道土墙将成为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瑰宝——雁门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在这一带扬起变革的尘烟,蒙恬北击匈奴的铁甲在此映照过秦时明月,李牧的军阵化作史书中的星图,杨家将的忠魂已凝结为关山松涛。史载公元980年那个寒彻骨髓的冬日,金刀令公杨业以孤军诱敌深入,率军抗辽,在陈家谷口(雁门关以北)写下壮烈的一页。而今箭楼飞檐下的铜铃随风轻响,仿佛仍在传颂着杨家将“七子去六子还”的悲歌。金戈铁马的间隙里,昭君出塞的琵琶声穿越时空,在瓮城的回音壁上酿成和平的醴泉。

登临地利门的城楼远眺,七十二座烽燧依次延展。明代包砖城墙与北齐夯土遗存的重影里,藏着华夏文明的建筑密码——那些“五里一燧,十里一台”的烽火台“昼举烟、夜举火”,参差交错。目光西移,威远楼前的石狮岿然不动,凝视着代州文庙的琉璃鸱吻,儒家的礼乐钟声与佛寺的晨钟暮鼓在城堞间交织。在阿育王塔的经幢旁,发现过元代工匠雕刻的缠枝莲纹;在文昌阁的梁枋上,曾觅得清代画师描绘的草原猎骑。这种文化的层累如同代州黄酒的陈酿,将胡风汉韵封存在时光的陶瓮里慢慢发酵。

暮色四合,雁门关脚下民居的灯火次第亮起,光影在青砖灰瓦间流淌,仿佛无声地讲述着忠烈传奇的故事,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星火,长明不熄。

(作者: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税务总局代县税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