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作为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的支柱税源之一,其税收贡献占第二产业税收的近1/3。在日常征管实践中,建筑项目涉税环节多、业务链条长、主体流动性强,精细化管理方面存在核算层级多、监管难等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六盘水市钟山区税务局通过多部门共享建筑行业数据,加强项目数据源头治理,实现源头锁定项目底数、全链监管项目动态、动态防控项目涉税风险。今年1月—9月,钟山区建筑业税收同比增长26.57%。
数据共享
精准锁定项目源头
“由企业自主报告建筑项目的方式易出现漏报、少报甚至不报风险,造成税收征管盲区。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是全面及时摸清项目底数的关键突破口。”钟山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郭亮表示。
为此,钟山区税务局与钟山区政务服务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管理局、投资促进局、不动产登记中心等9个部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涉税信息共享机制,明确各部门数据提供责任清单、交换频率、格式标准等,通过月例会、联络员制度,推动涉税数据定期采集和传输。
据了解,这条跨部门“数据共享通道”,汇聚了辖区建筑企业名单、施工项目报建、在建工程、款项拨付等20余项关键数据,实时获取新办企业、项目立项、施工许可、项目销售等信息15万条。同时,钟山区税务局整合了用水用电、工程进度及发票流向等数据,构筑本地建筑业“数据仓库”,动态筛查未报验企业并及时预警,实现“立项即提醒、开工即介入”的源头管控,夯实项目管理的数据基础。
“机制运行仅半年,便及时提醒15个施工项目完成报验登记,从源头上避免了税收流失。”郭亮介绍。
全链可控
“一项目一档案”精准监管
建筑项目“企业—项目—税种”三维管理需求决定了传统的“企业—税种”二维征管方式难以实现精准监管,不分企业、不分税种的“无差别管理”“以报代管”的方式易导致收入确认不及时、成本归集不准确、计税方式易偏差等问题,给夯实建筑业征管基础带来较大挑战。
针对问题和短板,钟山区税务局实行“属地专业管+外埠提级管”差异化征管机制,分项目、分税种构建征管台账。“本地企业由属地税源分局直接进行常态化管理,外埠纳税人涉及跨区域预缴、异地协查、外部部门数据对接等复杂事项,由区局税源管理团队提级管理。”钟山区税务局税政一股负责人冷先虎介绍。
以钟山区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近年承接各类项目20余个,下游分包商、劳务公司及材料供应商超90家,部分项目存在三至四级分包。针对此类情况,税务部门通过“一项目一档案”台账,精准掌握各项目总分包结构及上下游关联企业信息,整合建设方、分包商、供应商有关数据和项目收付凭证、发票数据等,开展交叉校验与全环节穿透式分析,准确识别该企业简易计税适用错误、扣除凭证不合规、收入确认与成本结转滞后等问题,辅导企业规范7项财税处理流程,企业成本收入核算准确率达90%以上。
“一项目一档案”征管机制在外埠报验纳税人管理上同样适用。今年以来,钟山区税务局累计采集分包商信息1100余条,督促140余个分包项目及时进行项目登记,推动外埠建筑业纳税人户数增长316户,外埠纳税人预缴及时率达95%以上,延伸监管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增长25%。
服管并重
引导纳税人合规遵从
“我们始终把防控涉税风险、引导合规遵从放在第一位。”钟山区税务局税源一股股长张波说。在项目新开工时,钟山区税务局实施“项目+政策”智能匹配,通过发放电子及纸质辅导册、开展培训等方式,针对性进行事前政策辅导,提高纳税人分项目进行登记、纳税申报及开票扣除的效率和精准度。
针对常见的账户报告缺失、扣除凭证不规范、申报表填写不规范等7类中低风险,钟山区税务局建立常态化扫描与“双推送”机制,引导纳税人合规填报有关涉税信息。一方面,税务干部动态扫描并及时向企业定向发送风险提示,向企业指出涉税问题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同步推送专业的整改指引和操作指南,辅导企业对照开展自查自纠,快速准确完成整改,推动形成“风险预警—自查纠偏—内控强化”的税收治理闭环。
为长效防控建筑项目税收风险,该局还充分运用数据资源,梳理涵盖项目登记、报验核销、申报开票等环节的50余个风控指标,构建4个风险模型,对建筑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实现异常指标的动态核查与风险应对,形成建筑项目数字化管理新方式。
六盘水市钟山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马丹表示,信息汇聚和数据赋能,既推动基层税务机关在建筑项目征管上向“企业—项目—税种”立体监管迈进,又让纳税人分项目精细化核算更高效、更准确。下一步,该局将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持续夯实税费源日常管理基础,推动税务“用数”在更多行业、更多环节提升税费征管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