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外呼”为纳税人发送个性化提醒

2025年11月04日 版次:04        作者:文明燕 本报记者 贺艳

“您好,您负责的公司尚有部分税费未进行申报……”近日,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某科技有限公司办税人员刘小琴接到税务部门的智能语音电话,提醒其及时完成纳税申报,并提示相关要求。挂掉电话,刘小琴才想起公司在荣昌区的一个报验项目还未进行申报,便立即登录电子税务局办理。

今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荣昌区税务局试点推出“智能外呼”服务,运用税务大数据对纳税人缴费人进行精准“画像”,形成定制化事项提醒,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纳税人缴费人税费申报、信用码申领等事项批量发起AI语音呼叫。

1小时“外呼”2千次,省时98%

“多年来,纳税申报期结束前3天是基层税务干部最为繁忙的时期。对未申报纳税人进行提醒需要人工拨打电话,重复且繁重。”重庆市荣昌区税务局征收管理科科长夏思源表示,“智能外呼”服务很大程度解决了这一难题。

据了解,荣昌区税务局依托重庆市税务局税收大数据平台的“数治化管理集群”功能,在每月纳税申报期结束前,提取未申报纳税人名称、身份、电话等数据,精准匹配未申报纳税人的法定代表人、财务人员、办税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同时,该局根据不同纳税人情况,制作个性化提醒内容,例如,某办税人员代理的3家企业未进行申报,那么其收到的提醒内容将一次性告知具体哪3家企业还未申报。在此基础上,该局联合电信运营商,在严格保密纳税人缴费人信息的前提下,依托具备AI自动语音识别、文字转语音、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的“智能外呼”功能,将税务部门提供的文字信息自动转为语音内容,并通过运营商线路发起批量电话语音呼叫。每月纳税申报期结束前5天,对未申报纳税人进行第一次智能呼叫提醒;对于成功呼叫提醒后仍未申报的,将于纳税申报期结束前3天和结束当天,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呼叫提醒。

关于“智能外呼”的服务效果,夏思源介绍,以往,未申报纳税人提醒主要采取“发送提示信息+人工拨打电话”的方式,纳税人容易忽视推送的信息,人工拨打电话的需求量较大。荣昌区税务局每月平均需拨打提醒电话超过3000通,总耗时80个小时以上,相当于1小时完成约38通电话,不仅效率低、易遗漏,行政运行成本也较高。而启动“智能外呼”功能后,今年8月、9月、10月纳税申报期,荣昌区税务局在5小时内便完成了10275次精准提醒,相当于每月耗时1.6小时,拨打电话3425通,每小时完成约2055通电话,较以前人工拨号提醒耗时减少98%,逾期申报率降至1.5%。

“‘智能外呼’不仅更精准提醒纳税人及时办理申报,还解放了更多基层税务干部,让他们能将更多精力用在复杂业务处理、高风险问题应对等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基层税务部门工作效能。”夏思源说。

分析“外呼”情况,提升监管效能

“智能外呼”成效直接反映了纳税申报情况,为税务部门开展后续监管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荣昌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所长敖雪介绍,针对“智能外呼”提醒后仍未按期申报的纳税人,该局筛选截至当期纳税缴费信用预评90分以上且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纳税人,在纳税申报期结束后次日再次发起“智能外呼”,提醒纳税人在3个工作日内,登录电子税务局及时修复信用。同时,通过电子税务局征纳互动平台发送信用修复操作指南,提供在线答疑和远程协助,辅导其完成操作。今年8月以来,2户未按期申报、纳税信用预评A级的纳税人及时成功修复信用,有效避免因逾期申报导致信用等级下调的风险。

“此外,我们还定期分析‘智能外呼’情况,探索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后续分级分类管理服务中,形成‘数据采集—分析应用—效果评估—策略迭代’的闭环管理机制。”荣昌区税务局党委委员、总经济师张代恒表示,例如,对于3次呼叫提醒后仍未申报的,形成疑点数据下发所辖税务所核实,按照拒不申报、未正常经营等不同类型进行后续管理。对于多次呼叫无人接听、呼叫提示电话号码错误、纳税人信息缺失等情况,由所辖税务所核实完善基础信息,提升税费征管基础数据质量。

同时,荣昌区税务局还根据每一通电话的响铃拒接、无法接通、关机未接、接听时长等不同情况,建立了“智能外呼”反馈数据库,形成预判涉税需求、开展精准提醒的基础数据源。基于这些数据,结合纳税人纳税申报行为,该局从遵从能力和遵从意愿两个方面,动态生成纳税人遵从度评估值,为后期税费管理服务提供支撑。

张代恒表示,该局将深化“数据+规则+责任”三结合的工作方式,不断丰富“智能外呼”的应用场景,适时将“智能外呼”应用到社保费催缴、税费政策适用提醒、办税缴费指导等方面,进一步强化税费征管基础,不断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