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同仁堂:百年老店的“创新方” 2021年10月11日 版次:07 作者:李竹娜 郑文哲 肖竹妍

用竹刷往匾里掸水,放入药粉,摇动手匾,一粒粒黑色小药丸开始跳跃,不一会儿,匾内的药粉就滚成了一颗颗浑圆的小药丸。“药刷、药铲、手筛、手匾,这是我制作药丸的称手工具。”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的手工泛丸专家田新民师傅在今年的服贸会上展示了中药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同仁堂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今年实现营业收入73.59亿元,同比上升22.58%;营业利润12.36亿元,同比上升32.81%。

百年风雨 不忘初心

同仁堂始创于1669年,已经走过300多年的风雨历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饱经沧桑的同仁堂获得新生。1992年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组建并于2001年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在同仁堂集团逐步建立完善。

秉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行为准则和“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制药特色,同仁堂奠定了诚信制药的根基。作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同仁堂认真履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责任,在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传承中医药文化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目前,同仁堂集团拥有七个子集团、多家直属子公司、2400多家零售终端和医疗机构,常年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健康服务。36个生产基地、110多条现代化生产线,可生产六大类、20多个剂型、2600多种药品和保健食品。

同仁堂集团旗下的首家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秉持守正创新理念,积极探索中医药产业与健康事业现代化发展的最佳路径,生产的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等一大批名药家喻户晓。自主研发的中药新药巴戟天寡糖胶囊,弥补了同仁堂乃至中药行业在治疗抑郁领域的空白,该药获得3项国内发明专利,2015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科技赋能 求精增效

在传与承的道路上,同仁堂的师傅们成立首席技师工作室、开办培训班,培养了多名首席技师、首席职工及技术骨干,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

提质增效,孜孜以求,一个工艺的升级会创造更多价值,而价值背后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牛黄清心丸外面包裹的薄薄玻璃纸是为了保证丸药性状和质量,但要给丸药‘穿衣’可不好穿。”田新民介绍,原来是用夹药器,低能低效在一定湿度环境下还会造成夹药成废品,田新民带领师傅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造后,成功改为真空吸药,废品率大幅度降低,日产能提高20%以上。从原料加工粉碎开始,一遍水一遍药粉,不断地练习和实验,同仁堂的师傅们相继攻克了提高水蜜丸湿丸丸型质量、降低坤宝丸筛丸工序废品率等多项难题。

丸散膏丹是传统中医药的4种主要剂型,同仁堂坚持把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中医药制造中。在生产领域,同仁堂实现了智能化关联技术在传统大蜜丸制作工艺中的应用,大蜜丸日班次产量提高逾30%,40多个水蜜丸小丸制剂实现自动化生产。

据同仁堂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正加速应用到生产领域,今年同仁堂大兴生产基地丸剂二车间9克品种生产线基本完成,正在根据实施效果进入第二阶段合坨、制丸、扣壳、蘸蜡、外包等联线数据采集、储存及追溯等生产大数据集成。

名方名药 焕发生机

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反复,传统中医药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比较优势。同仁堂股份全力保障消费者对于日常用药及防疫用品的需求,并专注提升用药指导及健康服务水平,推动完善终端服务。

在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同仁堂股份的安宫牛黄丸和紫雪散被列为推荐用药。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至试行第八版,同仁堂股份的安宫牛黄丸和苏合香丸一直被列为推荐用药,且被列入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处方。

同仁堂用于新冠肺炎治疗的“时疫清瘟丸”,仅用4天就完成了从研配到制丸3个工序的试生产工作,确定了有效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推进了抗病毒药物的加速开发。

“时疫清瘟丸”来自名方,在同仁堂,类似这样的传统名药还有很多。同仁堂股份常年生产的中成药超过400个品规,庞大的中成药品种储备,使其具有挖掘产品新功效,加大中药创新和二次研发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断释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助力同仁堂提升核心技术、实现升级发展。2021年截至目前,仅北京市大兴区就下发了政策支持资金1300余万元,赋能同仁堂技术创新、智能化技术应用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优惠政策更为同仁堂的发展创新加油添力。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中国税务报》电子版当天前四版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您可选择在线购买《中国税务报》电子版,或者激活阅读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