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欧盟秋季峰会于布鲁塞尔召开,峰会议题主要聚焦于如何应对能源价格飙升,但此次会议并未形成应对计划。会议过后,各国政府纷纷将目光转向了能源补贴和价格设限,各自掏出了本国政府应对能源危机的措施。
补贴依旧存在
“这项改革将提高我们的能源安全程度,它将帮助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这些充满希望的话语是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匹兹堡二十国集团(G20)会议结束时说的。与会领导人同意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补贴,这些补贴的存在会鼓励人们继续使用高污染燃料,挤压清洁能源的市场空间。但是12年过去了,化石燃料补贴依旧存在。严重的能源供应紧缩致使世界各地能源价格飙升,一场能源危机卷土重来。
《经济学人》杂志近日发表的社论称:“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原则上我们应该淘汰化石燃料补贴。但没有一个政治家愿意让选民在用油用电上为难。”
据了解,意大利计划今明两年共拿出超过5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3%,降低天然气和电力的价格。法国决定将设置家用天然气价格上限举措延长到明年年底。此外,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和彭博慈善基金会的计算结果,2015年~2019年,G20国家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化石燃料发电提供的直接补贴价值超过了3.3万亿美元。
预期目标不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项新研究有力地阐释了补贴的规模及其影响。它估计了两种不同补贴的效果。显性补贴,包括石油公司的生产税减免,使燃料供应成本和消费者实际购买价格之间存在差距。然而,相对于能源的社会成本(如化石燃料对健康和环境造成的损害),政府对能源的定价就过低了。研究人员将能源的社会成本称为隐性补贴。IMF估计,今年显性补贴将接近6000亿美元或占全球GDP的0.6%,但隐性补贴可能是这个数字的10倍。专家们估计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造成的损害将会恶化,隐性补贴的价值将继续上升。
相反,如果各国政府在2025年之前取消显性补贴和隐性补贴,那么与不取消补贴的情况相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下降36%,全球税收的增量会达到全球GDP的3.8%。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的话,各国就可以避免迈入到一个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3℃的悲惨世界,能够有效将气温升高控制在“远低于”2℃以内,甚至可能朝着1.5℃的方向发展,而这也正是《巴黎协定》希望能够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