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烹佳肴 酸汤翻滚 苗家冬日热腾腾 2021年12月29日 版次:03 作者:张玉堂 黄昭文 姜润静 本报记者 周挺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方言,意为走路不稳,东偏西倒)。”这是贵州人中间最为流行的口头禅。古时,受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所限,贵州人长期吃不到盐,为了弥补味觉和身体需求,便制出“以酸代盐”的饮食调味方法。在贵州,冬天吃酸汤,去寒暖身;夏天吃酸汤,解暑生津。一碗小小的酸汤,凝结着贵州饮食的灵魂。

贵州省酸汤产业协会会长、贵州黔酸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田其明告诉记者,如今,凯里苗家酸汤饮食风靡贵州、足迹遍布全国。酸汤鱼已成为贵州饮食文化的代表和招牌。税务部门对酸汤产业企业实施“一户一策”,开展苗汉“双语服务”,安排税收服务“首席联络员”全程辅导和精细服务,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了兴旺发展的税动力。在税务部门及多方的扶持下,田其明创办的贵州黔酸王食品有限公司发展成为酸汤生产“骨干企业”。

作为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贵州苗家食用酸汤历史久远。酸汤制作工艺是苗家人的祖传秘方,白酸汤由本地糯米发酵而成,红酸汤则用红辣椒和当地野生西红柿发酵酿造。数九寒冬之际,若是到了贵州,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凯里苗家酸汤”,吃上一顿鲜嫩美味的“凯里酸汤鱼”,顿觉满口生津,周身热气腾腾。

在苗家饮食文化中,“酸”是主角,不论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山里长的,只要在苗家酸汤里“打个滚”,就能找到食材的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酸汤传承人、贵州亮欢寨餐饮娱乐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苗家妹吴笃琴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凯里街上卖酸汤,她从一间小店面开始为客人煮酸汤鱼,到寻味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带动了一条街上开了将近三四十家做酸汤的菜馆。

“酸汤鱼在我们苗寨家家户户都有,我们苗族人是离不开酸的,吃了酸汤,就有力气干活。”谈起这项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吴笃琴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据了解,“亮欢寨”创立于1986年,以酸汤鱼闻名贵州,现已发展成为年营业额上亿元的集团化公司。公司总投资额累计达3800万元,已建成年产1万吨酸汤产品生产线,遍布贵州贵阳、遵义、六盘水等地。

在吴笃琴看来,亮欢寨公司有今天的发展,除了酸汤本身独特诱人的味道外,离不开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和营商环境的优化。“一路走来,各部门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创业初期,税费优惠政策为企业减轻了不少负担。”最令吴笃琴印象深刻的,当数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艰难时刻。她还记得,那段时间各门店歇业了很长时间,而员工工资、房屋租金等开支又较大,再加上各项缴费,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好在税务干部亲自登门,为我们讲解疫情期间的各项税收优惠,让我们享受到60万元的税费优惠,公司的压力才得以缓解。”

跟吴笃琴、田其明一样,越来越多的苗家人在政策扶持和税务精细服务加持下,不断将凯里苗家酸汤美食发扬光大。在贵州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酸汤鱼、酸汤牛肉、酸汤羊肉等门店随处可见,近三年来,凯里市苗家酸汤餐饮门店数量每年增长30%,2021年销售额呈现大幅增长,同比增长19%,涌现出“侗嘎佬”“苗阿哥”等一批酸汤饮食品牌,凯里市也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酸汤美食之都”。

在贵州各地,为来黔的朋友端上一盆酸爽美味的酸汤鱼,请苗家阿妹献上一曲温婉动听的苗家敬酒歌,便是用心尽到了一个贵州人的地主之谊。近年来,随着凯里苗家酸汤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接受度的提升,酸汤餐饮企业陆续“复制”到了重庆、武汉、北京等地。据贵州省酸汤产业协会秘书长陈泽刚介绍,目前贵州具有一定规模的苗家酸汤餐饮品牌企业10余家,贵州省内大大小小的苗家酸汤店1万多家,在贵州省以外超过3万家以上,苗家酸汤产业带动餐饮消费年产值逾百亿元。

苗家酸汤从大山深处走向大城市,飘香万里的苗家酸汤美味使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也拉动着贵州经济蒸蒸日上。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中国税务报》电子版当天前四版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您可选择在线购买《中国税务报》电子版,或者激活阅读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