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白居易赋税诗中的爱民情怀 2022年03月07日 版次:08 作者:马泽方

关心民生疾苦的白居易,曾对中唐的苛捐杂税以及“变味”了的“两税法”进行了真实的揭露。他笔下的《重赋》《杜陵叟》等与赋税相关的诗歌,反映了他的一片爱民之心。

小学时就学过白居易的《观刈麦》,诗中写到抱子的贫妇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令我印象深刻。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充满了对唐朝百姓生活疾苦的关切。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这是中国税制史上的重大改革,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以田亩资产为本,资产田亩多者则多征税,资产田亩少者则少征税,把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合并于地、户两税,统一征收,革除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苛捐杂税。德宗下诏:“自艰难以来,征赋名目颇多。今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旧唐书·德宗纪上》)

但是,最终“两税法”失败,根本原因是立法者公然破坏法律。建中二年(781年),也就是“两税法”颁布的次年,财政入不敷出,德宗不仅提高了两税税额,还开征了新税。闸门一开,各种苛捐杂税奔涌而至。

在白居易的税收思想中,他是反对“两税法”的,希望能够恢复唐初的租庸调制。不过,从他的诗中看,他并非完全反对“两税法”,而是反对“两税法”执行中的种种弊端,因为他自己也承认“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而恢复租庸调制,也是出于对唐初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的向往。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频仍,民生凋敝,而统治者仍然骄奢淫逸,官员残酷盘剥百姓。白居易揭露横征暴敛对百姓造成极大痛苦的最有力的诗有两首,一首是《重赋》,一首是《杜陵叟》。

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写下《重赋》,题目已经如此直白,就是对百姓沉重税收负担的控诉:

“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国家制定“两税法”,本意是推行仁政,为民解忧。在推行时,明确规定两税外不许滥加税目,如果有地方官敢违反,便以违法定论。但是,天长日久,贪官污吏开始违反“两税法”统收钱帛、税外不加收的规定,又沿用旧制进行敲诈勒索,不分冬春搜刮钱财。岁暮时节,天气奇寒,阴风怒号,大雪纷飞,村落破败,官库中丝织品堆积如山。这些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以“羡余”的名义进贡皇帝。

所谓羡余,是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赋税能收足就不错了,哪还有盈余。但地方官为了加官进爵,在正税之外强征各种苛捐杂税,争相向朝廷进贡羡余,百姓苦不堪言。白居易早就指出,他们“每假进奉,广有诛求”(《论裴均进奉银器状》),用百姓的衣食,换来自己的紫袍。

白居易在《红线毯》中就描写了这种地方官的典型——宣州太守。为了讨好皇帝,宣州太守不顾百姓疾苦,进贡名贵的红线毯。最后,白居易怒道:“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宣州太守当然知道,不仅他知道,皇帝也知道。唐德宗在国库之外,于奉天(今陕西乾县)设“琼林”“大盈”两个私库,专门用来贮藏这些贡物。唐宪宗因为大旱下令停止进贡之后,又收下裴均进贡的银器。

《重赋》中的里胥,比起一年前他在《杜陵叟》写的里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元和三年(808年)冬到第二年春,江南及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白居易时任左拾遗,上疏陈情民间疾苦,请求减免赋税。唐宪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罪己诏。但百姓的日子并没有好过一些,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生活在长安附近的老人: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麦苗枯死,颗粒无收,而长吏不顾百姓死活,逼迫灾民典桑卖地以纳租税,戏剧性的是,皇帝下令免除京畿赋税,等里胥拿着圣旨宣布的时候,赋税早就收完了。

按照古装戏的说法,这是明目张胆地抗旨不遵。是谁给了里胥这么大的胆子,等到税都收完以后,才登门宣布皇帝的圣旨。毫无疑问,是他的上司——长吏,明知不申破,为的就是在考核中名列前茅。皇帝下诏免租税,地方官却加紧勒索。

那么,作为地方官,白居易也得负责收税,他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三年(818年),又任忠州刺史。当时忠州(今重庆忠县)是贬谪朝廷官员的蛮荒之地,高山险峻、土地贫瘠。在忠州刺史任上,白居易忠国事,劳民事,与民同苦乐。在这里,他是最高行政长官,能够废除自己深恶痛绝的苛捐杂税,不在法定税收之外骚扰百姓,与民休息。

一次,白居易下乡查看收税情况,看到百姓按官府要求缴纳税粮,租税顺利缴纳完毕,心情大好,遂写下《五古·征秋税毕题郡南亭》:

“高城直下视,蠢蠢见巴蛮。安可施政教,尚不通语言。且喜赋敛毕,幸闻闾井安。岂伊循良化,赖此丰登年。案牍既简少,池馆亦情闲。秋雨檐果落,夕钟林鸟远。南亭日潇洒,偃卧恣疏顽。”

完成收税任务后,白居易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见,白居易并非反对收税,而是痛恨横征暴敛,痛恨那些如狼似虎的里胥。老百姓也并不是一概反对征税,税收是维持国家运转的必要条件,在合理的税收负担下,老百姓愿意向国家缴税。国家既能征上税款,又不伤民,乃为征税的至高境界。这是白居易向往的。白居易在忠州只有短短两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至今此地仍有白公祠,供后人景仰。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中国税务报》电子版当天前四版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您可选择在线购买《中国税务报》电子版,或者激活阅读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