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天津杨柳青年画久负盛名,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其创作素材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民俗特征,风格活泼、喜庆吉祥,深受人们喜爱。
霍庆顺今年73岁,出生于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制作世家,是杨柳青老字号“玉成号画庄”的第六代传人。他从小受家庭熏陶,自幼便跟随老艺人学习年画制作,逐渐掌握了年画的制作技艺,尤其擅长印刷与彩绘。他绘制的年画艳丽细腻,精致美观,受到国内外人士的赞誉,作品《五子夺莲》《莲年有余》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在“玉成号画庄”的四合院里,霍庆顺老人手握一把粗壮的棕榈刷,全神贯注地在木版上一遍遍回旋,刷头的墨汁均匀地浸入木版纹路中,再将平整的宣纸覆盖到木版上,来回移动进行印刷。然后,轻轻揭开宣纸,一幅经典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胖娃娃抱鲤鱼,就在他的手中惟妙惟肖呈现出来。
霍庆顺向记者介绍,杨柳青年画最早出现于明代后期崇祯年间,沿袭了宋、元时期的绘画传统,又吸收明代木版画的工艺,绘画题材主要是娃娃、仕女、民俗、民间故事等。至清光绪年间,杨柳青年画发展到鼎盛时期。清末民初,石印年画兴起,加之印制上逐渐采用洋纸洋色,作为木版制作的杨柳青年画在生产、销售方面受到较大影响,发展面临停滞。到新中国成立前,杨柳青年画已濒于“艺绝人亡”的境地。
“玉成号画庄”创建于1926年,由霍庆顺的父亲霍玉堂和另一位老艺人韩春荣共同创办。新中国成立后,杨柳青年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有关部门多次举办杨柳青年画评选活动,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周恩来总理还曾到杨柳青的画社视察。1953年,韩春荣、霍玉堂等6位老艺人组成“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恢复了年画的制作。1956年,老艺人们又在政府支持下成立“杨柳青画业合作社”,并在1958年与天津荣宝斋、天津德裕公画庄合并组成天津市杨柳青画社。改革开放之后,霍庆顺和他的家人开始筹建画庄,1993年恢复了“玉成号画庄”老字号。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霍庆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走过近400年历史,厚重的历史积淀和连续的技艺传承,使杨柳青年画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对研究天津以及北方地区民俗文化乃至中国美术史的相关课题都具有重要价值。
(下转B2版)
(上接B1版)
传统手艺不能丢
传统民间艺术魅力无限,2022年春节期间,央视纪录片《过年的画》又让杨柳青木版年画成了当今的“网红”,到杨柳青古镇参观和学习年画制作的人越来越多。霍庆顺老人说,只要有人想学习,他都会尽全力传授技艺,向大家展示传统艺术的魅力。
“不论画风如何创新,勾描、刻版、套印、彩绘、装裱这套老手艺不能丢。”对于杨柳青年画工艺的传承和创新,霍庆顺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规矩”。
霍庆顺老人向记者展示了杨柳青年画的制作过程。第一步是勾描,随着霍老稳健而细腻的笔法,一支细毛笔在宣纸上勾勒出线条画面,这是整个工序中重要的开头之笔。第二步是刻版,先把木板抛光,然后将勾好线的宣纸平铺在木板上,等宣纸墨迹干燥之后,再用水浸透,然后用手轻轻将纸搓去,在木板上留下清晰的墨线条,再用刻刀将整个画面刻在木板之上。第三步是套印,就是把刻好的画板放在画案上,旁边准备一张空白的宣纸,用棕榈刷子沾满墨汁,在画板上均匀地涂抹,之后将宣纸覆在画板之上,再轻轻拓平,宣纸上就印上了画板上的画面。接下来是彩绘,也就是着色,杨柳青年画的彩绘过程全部是手工完成,这也是制作过程的精髓,仅彩绘环节就有20多道工序。
只见霍老一手端着调色碗,一手拿着扁笔,开始在“画门子”上给年画娃娃的脸蛋儿上色。“画门子”是杨柳青木版年画彩绘中常用的一种工具,一般6个~10个“门”为一组,一张张画纸被竖着糊在门子上,彩绘的时候,只要调试好一种颜色,可同时完成多幅画中同一部位的着色。
“仅是‘矾墙’这道工序,有的画工就得练上半年时间。”霍老说。杨柳青年画一般都是购买生宣纸,买回来后,画工要自己在宣纸上加矾,否则用生宣纸画出来的年画就是大花脸了。“矾墙”,就是把刷过胶矾水的宣纸提起来贴到门子上的过程。加矾也有讲究,根据一年四季温度、湿度的不同,要加不同比例的矾。春天风大,加矾的比例就要小一些;夏天因为湿度较大,加矾比例就要稍大。话语间,记者看到霍老右手手腕轻巧地一旋一转,手中扁笔在年画娃娃的脸蛋儿上转了一圈儿,一个红晕的小脸蛋儿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霍老说,这只是完成了年画娃娃红脸蛋儿最基础的步骤,后续还需要染脸、勾脸、烘脸、罩脸、出相子、点眼白、点黑眼珠等很多工序。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杨柳青古镇“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历史风貌,也在岁月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延续。中国的版画同其他很多老行当一样,往往都是家族传承,耳濡目染。霍庆顺回忆,因为制作年画非常辛苦,父亲当年不想让他从事这个行当,他不听,偷偷学着画。幸亏这种执拗,使得有近百年历史的杨柳青“玉成号画庄”传承至今,霍庆顺也从少年画到如今的满头白发。
杨柳青必将常青
在霍庆顺看来,杨柳青年画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几百年来,它一直在吸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兼容并蓄中向前发展。作为传统的年画“守艺人”,“玉成号画庄”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作品,让传统艺术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杨柳青传统年画,霍家后代人走进校园,传授年画制作工艺,将这一传统技艺融入大中小学、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年画艺术,了解传统文化。目前,天津大学已经将“杨柳青传统年画课”设为选修课,此外,天津杨柳青二中、杨柳青三中也开设了相关课程。
如今,霍庆顺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继承了版画手艺,除了画胖娃娃,也常有创新的题材。张宏是霍庆顺的大儿媳,也是“玉成号画庄”的第七代传人,她不仅痴迷杨柳青年画传统技艺,还在尊重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力求制作出能够融入当代人生活的年画。“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年画、喜欢年画,年画元素也出现在充电宝、手机壳等文创产品上,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我最想突破的。”张宏说。
2019年,张宏参与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年画日新”创作营,与资深设计师共同推出“世象新语”杨柳青年画周历签,受到年轻人的追捧。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公司邀请张宏设计年画元素的形象,例如OPPO集团的吉祥物“小欧”,就是采用了传统年画风格创作出的“莲年有余”形象,深受消费者喜爱。
这些年,为让传统技艺活起来、火起来,天津市西青区整合年画产业资源,实施年画振兴工程,提供场地、制定措施,鼓励和扶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立杨柳青年画工作室,设立年画博物馆、民俗文化馆等,传播传统文化,为年画传承和年画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助力。到2022年底,杨柳青镇已开设近80家画坊、60多家年画店铺。
采访结束,我们走出“玉成号画庄”时已夜幕降临,南运河两岸灯火璀璨,照亮了这座千年古镇,杨柳青的故事将在运河岸边继续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