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老友闲聊,她说最近正在重读《红楼梦》,小时候看不懂的那些情节,现在重读觉得颇有会心之乐。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平时比较忙,很难抽出大块时间去读新书,但是一些读过的作品,随时拿过来翻一翻,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阅读本身是一种自我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有很大不同。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饱含哲理的心得之语: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我最近重读了一篇小文章——说是重读,实际上是在院里散步的时候,在脑海里重温了几遍,因为早已经熟极而流,深印于脑海之中。最初读到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课堂上,当时它还没有入选教材。讲完一篇古文之后,语文老师赵华栋先生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将这篇文章抄写在黑板上,然后对我们说:“我给大家推荐一篇小文章,是苏轼写的,不到100个字,但是写得很好,我在学生时代就特别喜欢,希望大家也能背会它。”
这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当时属于比较听话的学生,当堂就把这篇小文背了下来。当年的记忆力也真是好,虽然做不到过目不忘,但是念个三四遍也就记住了,而且这一记就是几十年,其间只需稍加温习,仍然能够背诵如流。
初识这篇短文,只觉得意境高妙,充满闲适愉悦的自得之乐,而“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描述,于我是有人生体验的。小时候与伙伴们在月明地里做游戏,积水一样的庭院月光、横斜枝影,真的是司空见惯。所以与苏轼这篇小文可谓一见如故。
上大学后,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轼的生平经历有了深入了解,尤其是乌台诗案后的黄州生活,明白了这一时期苏轼思想和文风发生的变化,再去重温《记承天寺夜游》的时候,就把它和《前赤壁赋》联系起来,知道它不单单是闲适自得,而是凤凰涅槃后的彻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自然的慷慨赠予,“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看透人生的智慧和达观。那时候还没有“看清生活的真相仍然热爱生活”这样的心灵鸡汤,但是青年人总喜欢说看透,也总认为自己看透了,我也觉得我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那便是遇到挫折之后仍然能够抱着平和的心态,去珍惜你能拥有和能珍惜的东西。
此后经年,我再没有深入思考过这篇文章,直到有一天在短视频上刷到“怀民亦未寝”,原来有人半夜打扰了自己,短视频的作者用这个典故,说苏轼是半夜“扰民”的“始作俑者”。
这倒忽然给了我一个启发:年轻时读这篇文章,基本上没注意到张怀民,只知道他是苏轼的好友。而一个人在欣赏到美景的时候,“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那该是多么好的交情!十多年前一个深夜,我喝了点酒在大街上漫步,因为有点小兴奋而忍不住给好哥们儿打电话,邀请他前来饮茶,与彼时苏轼的心情,不亦仿佛吗?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新的理解:它不只表达了乐观和豁达,而且讲述了友情和分享。
当晚,我在院中散步,在脑海里重温了这篇短文,对张怀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网络功能真是强大,果然,网上的文章告诉我,张怀民是苏轼的京中好友,元丰六年被贬到黄州,初居承天寺,后在江边筑亭而居,苏轼名之“快哉亭”,苏辙为之写《黄州快哉亭记》……且慢!元丰六年?这不就是《记承天寺夜游》写的那年吗?那时候张怀民还住在承天寺,证明初到贬所,苏轼当年初到黄州也是居住在定慧院里,而元丰六年,已经是苏轼到黄州的第四年了。
“怀民亦未寝”,他为什么睡不着觉?他又怎么能够睡得着?读苏轼初到黄州时寄居定慧院写的一首词,就能明白斯人心境:“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时候的苏轼有多么孤独寂寞冷,现在的张怀民就有多空虚愁闷寒。区别在于,苏轼已是过来人,张怀民仍是经历者。
我忽然明白,《记承天寺夜游》写的不只是苏轼自己,不只是他的苦中作乐,也不只是他悟道式的豁达,更是一个经历过贬谪痛苦的过来人,给予另一个同样的痛苦经历者的贴心宽慰;是一个已经走出孤独寂寞的人,给予另一个正在经历孤独寂寞的人最温暖的陪伴。
他看到月色皎洁,想起了四年前自己“有恨无人省”的无眠时刻,知道张怀民肯定会睡不着,所以才爬起来去承天寺邀他月下漫步。后来苏辙写《黄州快哉亭记》,说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而自放山水之间”,看起来雅量高致,说明他很快度过了初到黄州的艰难岁月。可以想见,那夜月下漫步,给了张怀民何等的温暖,那是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的慰藉。
因为经过,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不由想起了大学毕业后因为就业问题出了点意外,在家里闲居了一段时间。一天,邮递员送来一封信,是大学同学小石君写来的,里面遒劲的字体飞扬一行大字,是里尔克的诗句:“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善良永远是人生最亮的底色。这一次,我更深刻地读懂了苏轼,仿佛看到他微笑着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兰考县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