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乔叶:生活的江河,每一滴皆为宝水 2023年11月20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田福雁

去年11月,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出版,本报记者专访了乔叶。今年,乔叶凭借《宝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11月中旬,在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举行前夕,记者请乔叶就获奖感受、创作缘起、创作计划、乡村文化振兴等回答了提问。

记者:本届茅盾文学奖今年8月揭晓,您是本届茅奖唯一的70后获奖者,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70后女作家。获奖后,您有什么感受?

乔叶:第一感受是惊喜。消息公布第一天我就收到上千条信息,随之而来的是面对媒体的忙乱,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节奏被打乱,这是我原先一点儿都没预想到的。我期待尽快回归以前那种正常的写作状态。

然后就是感谢。唯有感谢,只有感谢。想要感谢的太多了。感谢亲人和师友们,感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感谢亲爱的读者。特别要感谢的还有老家河南、新家北京。《宝水》写的是河南乡村,最基本的故事和感受都来源于河南。这本小说的创作是从河南出发,在北京抵达了我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完成。当然,更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宝水》里那些普通人的故事,就是这个大时代的故事,是这个时代提供的丰富可能性,让我非常幸运地享受到了多重福利。

记者:请您谈谈《宝水》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缘起?

乔叶:2014年,我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时,到信阳市的郝堂村参加活动,当时是春天,正是采摘信阳毛尖的时候,山清水秀,特别美。更打动我的,是当地农民的那种生活状态。村里的老老少少都齐齐整整的,孩子、青壮年、老人,连外面打工的都回来了。后来我了解到,这个村是美丽乡村示范点,村里的民宿很漂亮,价钱也不贵,村民农忙的时候管农田,农闲的时候做农家乐,不用抛家舍业,在家门口挣钱过日子,我觉得特别好。感觉这种乡村状态和自己记忆里小时候的农村很不一样。

当时就受到触动,心里好像有颗种子被碰了一下。我突然想,我童年或青少年时的乡村生活经验是封存的,是他乡的这个村庄给了我一个机会,把我那块记忆、心里那颗种子激活了。那么,是不是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说,写出有“新特质”的乡村。

记者:创作《宝水》用了七八年时间,其中几年您都在“跑村”“泡村”,《宝水》获奖,在创作方面,您有哪些心得和感悟?

乔叶:最深切的感受是,生活是创作的“宝水”。准备《宝水》创作素材,主要是“跑村”和“泡村”。“跑村”就是看尽量多的乡村样本,这决定着素材的广度。我去过江苏、浙江、江西、甘肃、贵州等地的乡村,看了这么多,我心里才踏实,写起来才有底气。“泡村”就是专注地跟踪两三个村子的变化,这意味着素材的深度。我主要跟踪了豫南的郝堂村、豫北太行山里的大南坡村和一斗水村等。

在对新时代乡村跟踪体察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有创作需要的一切。村民们由衷的笑容和鲜活的讲述总是让我忍不住感叹,这真是超过了书房里的想象。乡村正在发生巨变,而所有变化都必须附丽在细节里,这些细节由无数平朴之人的微小之事构建,如同涓涓细流终成江河,其中的每一滴,皆为宝水。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在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上说:“牧歌或挽歌的方式,猎奇化、景观化的方式,都不足以真实全面地表现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必须用不断更新的眼力、脑力重新认识乡村,写出巨变。”诚哉斯言!

记者:乡土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时代的乡村书写各有特点。《宝水》与以前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品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乔叶:中国有非常强大的乡土文学写作传统,要在强大传统下写出属于自己的新东西,有难度。现在的乡村,和城市的碰撞、融合特别多。那些长久以来靠土地生活的人,他们在变化的时代里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当他们必须面对农耕传统向商业模式的转变时,他们的情感、人际关系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我觉得这是小说《宝水》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与前辈的作品相比,《宝水》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现在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村民不仅不缴公粮了,国家还对乡村有大力回馈,有各种财政补贴,直接补到农户的存折上。现在的村干部很不容易,跟前辈那时候的乡村完全不同。韩敬群老师说,《宝水》特别具有突破性的地方,是对于基层政权的书写,真实地写出了这个时代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当然,有很多是一脉相承的,比如乡村里的情感伦理,还有民间的道德感,两家有仇,其中一家死了人,到另一家报丧了,这时候天大的怨仇都要放下,立马跑去帮忙。这些都是不变的。

记者:有读者评价说,《宝水》用文字传递乡土的历史与文化,深沉有力。《宝水》中很多细节体现了深厚的乡村传统文化,乡村传统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有什么作用?

乔叶:“人在人里,水在水里。活这一辈子,哪能只顾自己。”我特别喜欢《宝水》里九奶奶的这句话。小说中青萍的奶奶特别会“维人”,在村里备受尊敬,青萍原来不喜欢奶奶那样的“维人”方式,但她与村民打成一片后,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奶奶。这就是村里传承几千年的优秀品质,相互扶持,相互帮助。这种伦理文化和道德观念,是非常牢固、坚韧的存在。

乡土中国从未消失,它以多种方式镶嵌在现在的生活中。这些貌似平淡无奇,其实是一种重要的稳定性,这就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深厚的传统文化形成集体认同的情感纽带,它是乡村稳定的根基、是乡村文化的根基,对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中,怎么理解传统,如何传承传统,也需要读者思考。

记者:您还会继续创作乡村题材作品吗?

乔叶:年轻时,我特别不愿意自己的写作显示出乡土气,觉得不洋气。但是现在,经过生活和文学的教育,发现自己的写作在往乡土回归。

我意识到家乡可能是我的文学财富,应该是从《最慢的是活着》开始的,我2007年写这篇小说,2010年获得鲁迅文学奖,从读者到文学界都对这个小说很厚爱,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可能是因为其中的乡村情感,是乡土自身的魅力。从此我意识到自己的乡村经验很重要。

乡土题材辽阔丰富,我还会继续写下去的。为《宝水》做的素材准备还有很多没有用,在素材这方面,所有做过的功课都不会浪费,它就像一块特别大的布料,写一个长篇如同做了一身衣裳,剩下的布料还能做其他的。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中国税务报》电子版当天前四版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您可选择在线购买《中国税务报》电子版,或者激活阅读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