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7日,和往常一样,国家税务总局昌都市卡若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叶勇的工作安排得非常满。一早,他先带队到一所小学开展普法教育活动,随后到一家水电公司开展税企座谈会。座谈会期间,叶勇开始感到胃疼,十几分钟后,他突然陷入了昏迷,最终,再也没有醒来。
在西藏,鹰有着特别的意义,代表着力量和勇气。回顾叶勇27年的从税生涯,他就像藏东高原上的一只雄鹰,满怀蓬勃朝气,抱定一腔热血,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税收工作一线,多次荣获县级与市级三等功,获得过昌都市优秀共产党员、西藏税务系统十佳税务干部等荣誉称号。如今,那只藏东高原上的鹰飞走了。
“我要回昌都”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是西藏通往内陆的重要门户,平均海拔3500米,长冬无夏,山区终年积雪不化。
1996年7月,24岁的叶勇大学毕业后考入昌都市类乌齐县国税局,成为一名税务干部。当时,他本有更好的选择。
叶勇的老家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但他从高中时起,就跟着在昌都工作的姑姑、姑父一起生活,对昌都很是熟悉,也有很深的感情。1993年,叶勇考到陕西咸阳读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回安徽老家发展,并且婉拒了家里的工作安排,也没有留在陕西,而是回到了昌都。
刚参加工作那两年,叶勇跟着同事们走街串巷,穿越大大小小的草场,逐户上门为农牧民办税,用满是冻疮的手一笔一划填制好每一张税票。其间,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当地农牧民,叶勇主动学起了藏语。与老百姓的交流更顺畅,服务也更深入,叶勇为此特别开心。
那两年的一线工作经历,对叶勇来说很是难忘。后来无论在哪个局哪个岗位,每当遇到迷茫和困惑,他都会提醒自己:“一张小小的税票,一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国家发展,可马虎不得。”这一信念体现在叶勇工作的每一处细节,为他日后服务更多纳税人缴费人打下了基础。
什么困难都不能怕
在昌都工作的27年里,叶勇耳濡目染藏族同胞所推崇的如鹰般的勇猛、热情,并将这股劲头带到税收工作中。这些年来,他从事过稽查、纪检等税务工作,2014年开始担任洛隆县国税局副局长。
2016年4月,全面实施营改增前夕,昌都仍寒风凛冽、漫天飞雪。叶勇开车载着3名税务干部,赶往昌都市参加营改增工作会议。洛隆县距离昌都市有300多公里,需要在湿滑泥泞的山路上行驶6个小时。考虑到大家的安全,高原行车经验丰富的叶勇坚持自己来开车。随行的干部问他,这种路况您不怕吗?他说:“不能怕,什么困难都不能怕。”会议结束后,叶勇立即投入紧张的营改增工作中。
白天,他冒着严寒走街入户,认真记录纳税人的每一项诉求。晚上,他又沉下心来研究政策文件,细化每一项改革工作,常常忘我工作至凌晨。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加之高原气候影响,叶勇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有一次,已经接近凌晨2点,叶勇仍在整理税费政策,忽然钻心的疼痛袭来,他倒在了地上,好在被值班同事及时送往医院。可就算是躺在病床上,叶勇仍放心不下营改增工作,一度把病房当成了办公室。
经过他和同事不懈努力,洛隆县的营改增工作圆满落地,辖区内601户纳税人全部按期调整到位,新发票系统也顺利推行。洛隆县税务局被西藏自治区税务局评为“营改增先进工作单位”。
党员就要带好头
2020年9月,叶勇因工作成绩突出,调任昌都市卡若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来到卡若区后,叶勇就成为办税服务厅里一道新的“风景线”——作为局长,他坚持驻守办税服务厅,有时甚至一站就是一天。因为在藏区,办税服务厅就是税务部门最重要的工作场所。
叶勇常说:“我是共产党员,就要带好头。”看见不熟悉流程的纳税人缴费人,他总会上前耐心讲解;对于资料提交不齐全的纳税人,他会细细指出问题并帮助纳税人做好记录。他还在办税服务厅协调设置了纳税人之家、办税辅导工作站。来到办税服务厅的百姓都说,卡若区税务局天天都是“局长接待日”,而叶勇每次都满脸微笑地回应说:“我是税务干部,帮大家把业务办好是我的本职。”
2022年疫情期间,叶勇对局内所有办公区域的防控措施进行了升级改造,确保每名干部和纳税人缴费人的安全。疫情好转后,他又第一时间与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企业建立联络,解决企业延期申报、发票领用等问题,并利用税收大数据,帮助企业恢复上下游供应链。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卡若区78%的企业、1.1万户纳税人在30天内就完成了复工复产。
叶勇不仅关注纳税人缴费人,也关心卡若区税务局每名干部的成长。说起和叶勇接触的点滴,昌都市芒康县税务局党委委员、纪检组长侯威眼泛泪花。“那时我还在卡若区局工作,叶局长刚刚调来,一次加班中,他跟我聊了很多,从工作台面东西怎么摆放,到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事无巨细地传授经验。”侯威说,“我现在也像叶局长关心我一样,关心着我的干部。”
叶勇虽然离开了,但他的执着、认真、纯粹,影响着昌都市税务局的每一名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