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阳光从土坯墙的缝隙安静地透入小小厨房,泥坯砌成的灶台边,一个打了耳洞、身着洞眼密布的背心和灰色短裤的赤脚少年,正从汤罐沽出开水,倒入斗碗,而后冲一勺刚打的酱油,撒上拍碎的蒜瓣、两滴菜油,用筷子轻轻一搅,色味交融。少年扒着杂粮饭,滋溜溜地喝着自己制作的“神仙汤”,河水甘甜,酱油咸鲜,蒜瓣辛香。河风拂过,幸福荡漾。
我年少时,家里穷,小队穷,大队也穷。吃的粗粮糁粥,穿的缝缝补补,住的四面窜风,生活有如灶台上的粗盐既咸又苦。
可我和伙伴们有快乐。二月,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夏日,在河边甩出自制的钓竿,燃起篝火,把刚钓上来的鲜鱼上火一烤,撒些许盐粒,喷香的滋味“淹没”了穷苦;秋夜,躺卧在村口小桥,细数星辰点点,睱想美丽仙姑;朔冬,眼馋邻庄瓜果,蹚过冰冷河水,月中吴刚引路,树下一饱口福。
水淡而无味,不要紧,我们有“糖精伴侣”;盐粗砾咸口,不碍事,我们腌咸菜鱼干。散养、穷养的我们调和着快乐的“神仙汤”,生活简单而有味。
我们的教室光线不佳,买不起蜡烛,更没有电灯,但我们放学早、作业不多,课间还能上树粘知了,下河洗把澡。老师也从不让我们枯燥地一遍遍抄写“1+9=10”“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偶尔背书背不出,老师的惩罚是让我们在操场上“斗鸡”(北方一般称“撞拐”),赢了回家,怎么可能近视?
而今,不少孩童,坐在敞亮的教室里,戴着厚厚的眼镜,课间十分钟还在忙着修改作业。放学后、节假日,不是去农村,不是走进大自然,不是看书,而是穿过街巷,赶往一个个辅导班、补课点。电视、电脑、手机围绕在身边,充斥着耳目。生活日渐富足,但少了许多的滋味,缺乏自然的乐趣。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如果甜味太多,少了酸苦辣咸,难免食而无味;少了跌打滚爬,难免缺少担当。
不是想让孩子们回到从前,而是愿其能品尝五味,在未来更好地调和人生百味。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扬州市江都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