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宗教历史博物馆2007年曾推出了一项名为“胡子与全球文化”的特别展览,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展。展馆中有一件藏品很特别,它是一枚铜币,上面刻有鼻子、嘴和胡须的图样。铜币边缘印有花纹,正反两面刻着“须税收讫”的字样。这枚铜币就是彼得大帝时期的“胡须税”令牌,当时俄罗斯人进出城门都要出示这种令牌,以证明自己缴过了“胡须税”。
博物馆展出当年,正是彼得大帝颁布“剃须令”285周年。这项在如今看来似乎有些滑稽的税种,在当时却给俄罗斯带去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冲击。
人人都是美髯公
人类社会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文明与野蛮的拉扯。对于俄罗斯这个“战斗民族”来说,也经历过这样纠结而疼痛的进步,它一边以最谦卑的姿态学习西欧国家的文明,一边又以最野蛮的方式逼迫人民抛弃“野蛮的文化”。
古时候,很多国家都将胡子视为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比如在埃及,法老们就佩戴人造胡须以彰显自己特殊的身份。在波斯,人们不但蓄须,还会用花瓣汁液浸染胡须增香。在古希腊,人们为不同的哲学学派定义了不同的胡须形状,然后再根据自己拥趸的学派来选择蓄须式样,有时过于浓密的胡须甚至会遮住大半张脸。曾有人打趣说,“在希腊,我看到了胡子,却看不到胡子后面的哲学家。”但这些国家对于胡须的喜爱,都远远不及俄罗斯。
17世纪的俄罗斯,胡须被视为皇室权力和尊严的象征。在俄国人民心中,胡须是神圣的。当时,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多个教派在这片大地上同时存在,很多教派都认为胡须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不蓄须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教会甚至有权给剪短和剃掉胡子的人定罪。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俄罗斯男人普遍蓄长须,并以此为美。他们小心翼翼地打理胡须,使其整齐有光泽,男人们骄傲地将浓密的大胡子垂在胸前,以彰显自己的男子气概。可以说,当时的俄罗斯男子,个个都是美髯公。但彼得大帝的一次外出旅行,将这个国家的“胡须文化”彻底推翻了。
要发展就得改革
彼得大帝又称“彼得一世”,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也是俄罗斯帝国的创立者。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改革措施,推动了俄罗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俄罗斯“黄金时代”的到来。
在彼得大帝之前,俄罗斯是一个非常封闭和保守的国家,与欧洲其他各国极少往来。进入18世纪后,欧陆大国纷纷兴起,但俄罗斯却发展迟滞、举步维艰。
彼得一世上台后,于1697年派出一支250人的使团出访欧洲,他自己则化名为米哈伊洛夫下士,跟随使团微服出行。在一年半的旅程中,彼得一世努力地吸收西欧先进国家的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等。这场集游览、学习、招贤、采购和外交于一体的“超级旅程”让彼得一世获益匪浅,为他日后带领俄罗斯走向辉煌提供了无数灵感。
1698年,赴欧使团回到俄罗斯,带回了750名外国技术工人以及火枪、大炮、指南针、圆规、船锚、报纸、服装、帽子等物品。沙俄政府希望自己的国家能成为从内到外都足以与欧洲列强比拼的泱泱大国。于是,政府创立了俄国第一套文官制度、送大批青年到欧洲学习、建设了新首都圣彼得堡、创立了一支现代化海军和陆军……从改革的整体规模来看,说“全盘”引进西欧先进国家文化也未尝不可。在这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彼得一世意识到,要让俄罗斯跟上欧洲先进国家的脚步,不光需要设备和技术这些硬件方面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源上改变民众愚昧落后的思想。而看似是“野蛮”象征的胡须,不久就成为沙俄政府强势改革的对象。
拉开征收“胡须税”帷幕
在欧洲游历时,俄罗斯官员直观感受到欧洲社会的文明和开化。西欧国家的男人没有胡须,脸庞干干净净的,衣服也穿得整齐利索。相比之下,自己国家的臣民却蓄着一大把络腮胡,吃饭时胡须沾着汤汤水水,还会滴到油腻腻的大袍子上,看起来邋遢又肮脏。
除去文化因素,推翻“胡须文化”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还是经济问题。
为了获得更大的海权,俄罗斯常年征战、开凿运河、向外扩张领土,导致社会财富急速缩减,国库入不敷出。特别是在进行北方战争的时候,急需庞大的资金支持,可是财政赤字快要达到顶峰。急得焦头烂额的沙俄政府为了筹措资金,开始大量发行货币。据统计,彼得一世时期,俄罗斯铸造银币总数为3840万卢布,铜币总数为430万卢布。但快速增发货币带来了严重后果,物价急剧上涨,民众生活质量大不如前。眼看这条路走不通了,于是沙俄政府搬出了开辟财源的老办法——征税。
当时俄罗斯有一个职业叫“聚敛官”,专门负责发明各种新税。一时间,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税种比如“胡须税”“澡堂税”“帽靴税”“垂钓税”“养蜂税”“割草税”等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在所有的反对声中,民众对于“胡须税”的抵抗尤为激烈。
当时,大部分俄罗斯民众都信奉宗教,认为胡子是上帝的赏赐,不能剃掉。阿德里安大主教曾说:“没有胡须的男人就像是公猫、公狗和公猴。”一位叫罗莫丹·诺夫斯基的俄罗斯领主在得知彼得大帝颁布“剃须令”后怒不可遏,批判道:“他竟然愚蠢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但沙皇马上就用行动向所有人宣告了改革的决心。
在莫斯科,彼得大帝召集各地领主开了一场集会。席间,他拿起剪刀,亲手剪掉了几位领主的大胡子,其中就包括罗莫丹·诺夫斯基。领主们惊慌而恐惧,但谁也不敢作声。这次剃须事件正式拉开了全面征收“胡须税”的帷幕。
用野蛮制服野蛮
马克思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罗斯的野蛮。”1722年,沙俄政府颁布法令:除神职人员外,禁止任何人蓄须,否则就要交纳“胡须税”。蓄须男子要按社会地位的高低和胡须长短的不同缴纳不同金额的税款,富商为100卢布,领主、官吏是60卢布,其他人为30卢布。缴税后,每人都会得到一枚小铜牌,上面刻有“须税收讫”的字样,以此作为进出城门的凭据。在当时,这些钱并不是个小数目,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交纳高昂的税费,只得乖乖剪掉了胡须。但仍有一小部分人愤愤不平,宁愿交纳高昂的税款,也要保留胡子,以维持“一个真正男子汉的形象”。为了消除阻力、推动改革,沙俄政府对反对者实行了严酷的镇压,发布法令,把那些坚持不愿剃须的人统统关进了监狱。
直到1881年,亚历山大三世登基,俄罗斯才取消了“胡须税”,人们重新获得蓄须自由。此时,距彼得大帝去世已过去了47年。
有人说,彼得大帝通过征收“胡须税”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令俄罗斯在18世纪迅速崛起,是俄罗斯伟大的“设计师”与“建筑师”。但也有人说,彼得大帝是历史的罪人,他推行的很多新政包括“胡须税”都是武断和专制的象征,伤害了俄罗斯的民族文化。
沙俄政府的改革是向往文明的,带领封闭落后的俄罗斯进入了近代文明社会。但这种改革也是野蛮的,是用“野蛮的税收”去制服俄罗斯“野蛮的文化”。
无论后人如何评价,曾经的“胡须税”带给人们的影响都无法消除。那是一段充斥着善与恶、对与错、血与火的岁月,承载着俄罗斯历史中野蛮与文明拉扯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