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英格兰战火纷飞,每当战争来临,国王都需要召集一支强大的军队。在欧洲的封建制度下,贵族们对国王有提供兵力的义务。然而,并非所有的贵族都有能力或愿意亲自上战场。有些人可能因为身体原因、年龄问题或是对战争的恐惧而无法参战。于是,当时英格兰统治者便想出了一个替代办法——征税。
“以税代役”化解难题
11世纪中叶,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格兰,史称诺曼征服。1066年9月,威廉率兵入侵英国,英王哈罗德迎战,身亡于黑斯廷斯战役。随后,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英王威廉一世。
诺曼征服加速了英格兰封建化的进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没收反抗贵族的土地,分封给随他征战的贵族。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量的骑兵,并亲自率兵为国王作战。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继续分封,逐层建立封建土地等级制度。
由于长年战争,英格兰王室推出的封建兵役制度让贵族和封臣们怨声载道,这些贵族大多养尊处优、疏于训练,即便把他们组成军队,战斗力也非常差。
为了安抚贵族,也为了组建更加善于征战的军队,英格兰王室想到了“以税代役”的办法。1159年,英王亨利二世宣布,只要缴纳足够的税款,贵族们就可以免除兵役,这就是兵役免除税。兵役免除税可视为一种替代性的义务,因为源自贵族不愿参军而缴纳的税款,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懦弱税”。
此税一出,贵族们十分配合,纷纷心甘情愿掏出大把钱财,为自己买一个“平安符”。王室收到税款,可以去招募善战又服从的雇佣兵,提高了军队整体实力。与此同时,兵役免除税也成了王室一笔可观的收入,亨利二世对此颇为得意。此后,多位国王都承袭了这项筹措军费、巩固王权的征税手段。
兵役免除税加速《大宪章》诞生
“以税代役”,看似是两难自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懦弱税”逐渐变质。一些贵族开始利用这个制度逃避军事责任,他们宁愿支付金钱也不愿亲自上战场。而国王也看到了征收兵役免除税的巨大潜力,开始逐年提高税额,甚至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也要求贵族们支付。
在尝到了征收兵役免除税的甜头后,英格兰王室的胃口越来越大,征税频率也越来越高。到英王约翰一世统治时期,征税力度更是达到巅峰。在位的17年间,约翰一世总共征收了10次兵役免除税,每次征税的理由都是对法国发动战争。
但是,征战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约翰一世屡战屡败,人送绰号“失地王”。败仗越来越多,税款也随之增加,人们终于再也无法忍受。
1215年6月,英格兰各地贵族组成了反抗国王联盟,开始武装讨伐国王。最终王权屈服了,6月19日,贵族代表在伦敦泰晤士河畔聚集,强迫约翰一世签署协议,规定“以后国王要征税或是提高税率都必须经过议会同意”,这个协议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宪章》。
从某种程度上说,征收兵役免除税加速了《大宪章》的诞生,而《大宪章》不仅客观上约束了王权,还初步确立了英国现代议会制的雏形,影响深远。《大宪章》颁布之后,英格兰国王再要任性征税,就没有那么容易了,甚至还要付出代价。
“懦弱税”影响英国历史发展进程
1254年,英王亨利三世为了获得西西里王位,不顾当时英格兰已经连续多年遭灾、经济凋敝的现状,不听大臣和贵族的劝告,一意孤行要对西西里发动战争,并在国内强行摊派兵役免除税,要求贵族缴纳其1/3的收入给国家作军费。
亨利三世滥征税款的行为激起了贵族的武力反抗,以蒙德福特为首的贵族联合起来,胁迫亨利三世签订了《牛津条例》。《牛津条例》规定每年要定期召开3次议会,在未得到议会同意前,国王不得擅自决定对外发动战争,也不得任意没收土地或强制征税。这标志着英格兰王权被真正弱化了。
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了征收兵役免除税召开了一次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这次议会召集了骑士、市民和教士参加,意味着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由原来的“国王与贵族之间协商”转变为更多人参与协商,诞生了英国议会的雏形。
“懦弱税”似乎也成为英国议会发展史的注脚。中世纪时期,多位英格兰国王征税的理由是对外发动战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但征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本是服务于王室统治的兵役免除税却产生了强大的反作用力,激起了贵族和民众的反抗,并催生出议会制度。
起初的兵役免除税只是一项“以税代役”的临时措施,到约翰一世时期发展成了一项固定制度,爱德华一世时期被取消。征收兵役免除税所引发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影响了英格兰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其中就包括推动英格兰雇佣兵制取代封建兵役制。这一过程冲击了服役骑士的效忠观念,骑士的职业和身份由此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英格兰的封建主义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