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带韧,莜面栲栳栳、搓鱼儿、猫耳朵形态各异,花馍面塑造型千姿百态、色彩艳丽丰富……三晋大地上,一块面团,在几千年的岁月中,演绎出千百种绝妙风味,并紧随经济发展绽放着独特魅力。
非遗面塑焕新而进
“面塑”俗称“蒸花馍”,是山西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面团,一根擀面杖,一把剪刀,一支毛笔,四五样工具,经过揉、捏、搓、制作、气蒸、着色等几道工序,就可以制作出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在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山西代县,代县东部面塑第四代传人、62岁的白晓玲,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面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参加山西省文博会、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代县面塑文化节、农家学堂等活动,使原本只是寻常百姓人家的民间艺术“寒燕、花馍、面人”开始步入艺术殿堂,成为大众艺术品。
如今,趁着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的兴起,白晓玲团队主动试新,开通直播平台,利用直播拓宽“非遗”技艺传播空间,唤醒更多民众基于文化记忆的情感共鸣,为面塑传承注入“新动力”。
“现在我们许多作品都是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售卖出去的,一边捏,一边卖,面塑作品从面对面定制变成了网上下单。”白晓玲说。
“身边的妇女以前在外打工,家里老人孩子没人管,我们就带着她们一起学面塑、做面塑。”白晓玲以“带着订单去讲课”的模式,让参学的妇女通过手工劳动获得收入,带动150余人增收。
为助力面塑这一“非遗”技艺焕新而进,国家税务总局代县税务局主动当好蓝色“守遗人”,组建“税乡行”专业服务团队,走进面塑相关企业,针对发票开具、涉税事项办理、风险疑点问题等进行个性化、精细化、专业化辅导,引导相关从业人员规范经营、诚信纳税。“直播销售让面塑打开销量,税务干部的精细辅导,让我们专心发展无忧。”白晓玲说。
如今,在代县,越来越多人投身“非遗”行业,通过“非遗+直播”“非遗+旅游”等多种方式实现增收。
面食企业羽翼渐丰
80后青年贾俊鹏,是土生土长的山西浮山县人。20多年前,他为了“吃饱饭吃好饭”,初中毕业后便投身厨师行业,从学徒干起,洗菜、择菜、和面、擀面,用心做好每一碗面,最终成为刀拨面制作的行家里手,先后荣获“浮山刀拨面厨师之星”“山西十佳面点师”等称号。
2021年,心怀热忱的贾俊鹏回到浮山,在政府帮扶下,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咥一碗”老浮山刀拨面馆,并逐渐打造出“浮山咥一碗老浮山拨面”品牌。截至2023年底,该品牌已在临汾市范围内开设加盟店140家,有效促进2396人就业,有力拉动地区经济增长。
针对类似的地方特色美食“IP”,浮山县税务局挑选业务骨干,成立了税务服务餐饮产业发展工作专班,针对纳税人需求,每月开展1次“餐饮业”纳税人学堂,讲解最新税费政策,还录制电子税务局办税小视频,将常用报税事宜进行演示,帮助纳税人轻松办税。“在税务部门的支持下,2023年我们享受税费红利12万元。”贾俊鹏说。
目前,像贾俊鹏一样从事面食的浮山手艺人有一万多人,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用自己娴熟的技术与过硬手艺,为广大食客做出一道道浮山特色,一盘盘山西味道。
特色面食香飘千里
长治市平顺县地处太行山脉南段西半侧,被称作“华北天然巨型雕塑盆景”。近年来,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县域空气清洁、气候宜居优势,致力于打造文旅康养一体的旅游县城。
文旅康养健康行,饮食是重要一环。如今,“景区赏美景,县城吃拉面”,正成为康养游客重要的“打卡仪式”。
位于平顺县城中心的五谷香老百姓主题餐厅,是一家汇集北社小条拉面、太行水乡大拉面、中国西沟一根面等7类特色拉面的“老字号”品牌。
晃条均匀,出条圆滚,下锅散开,一拉一扯之间,滚水烫面,一碗劲道、光滑的拉面便快速出锅,配以土豆、豆角、西红柿,搭配猪肉或鸡蛋浇卤,是每一位食客赞不绝口的美味。
当地税务部门聚焦餐饮行业发展需求,主动收集餐饮企业涉税诉求和意见建议,编制餐饮企业政策一本通,组建专家团、税宣队,以接地气讲解的方式宣传税收政策。“税务部门的服务,让我感受到了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也让我更有热情提供丰富健康的美食给顾客。”五谷香老百姓餐厅老板王爱风表示。
山西税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力度紧盯面食产业涉税需求,用更精细税费服务、更高效政策落实,推动源远流长的面食文化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