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局依托税收大数据,分析近3年来贵州省乡村产业振兴的相关情况和特征,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产业振兴、从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
农村产业振兴现状和特征
涉税主体存续率较高。税务登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贵州省共有正常经营的农业产业涉税经营主体9.83万户,其中66.7%的涉税经营主体登记注册时间在2020年及以前,3年存续能力较强。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省农业产业开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3%,2020年—2023年平均增速达23%。
特色产业集聚成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产业振兴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企业所得税申报数据显示,2023年贵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合计实现567.3亿元,2020年—2023年平均增速达8.5%。
现代服务持续赋能。金融、交通和技术等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有效融合是助推黔货出山、实现产业提质升级的有力保障。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0年—2023年农业产业采购金融服务金额平均增长50.6%;农业产业采购交通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金额3年平均增长15.6%,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1.9%;2024年上半年,农业产业采购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金额同比大幅增长50.3%,2020年—2023年平均增长15.1%。
乡村旅游破局有力。近年来,贵州省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村超”“村BA”等特色体育赛事火爆全国后,贵州省乡村旅游迎来发展良机,成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3年66个脱贫摘帽县旅游紧密相关产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207亿元,2020年—2023年平均增速为5.5%。“过夜经济”点亮乡村旅游,露营地服务、民宿服务和经济型连锁酒店2020年—2023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27.8%、61.5%和30.7%,带动住宿业2020年—2023年平均增长5.4%。
农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盈利能力总体不佳。农业龙头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申报数据显示,生猪、粮油和中药材营收规模在各产业类型中占据绝对优势,年营收规模均在80亿元以上,2020年以来营业收入合计占比均在45%以上,2024年上半年达53.7%;生态渔业、刺梨等产业始终保持较小规模,年营收规模均在5亿元以下,合计占比不到1%。2023年14个农业产业类型中,仅辣椒、特色林业、牛羊、食用菌和其他产业实现盈利,盈利产业数量较2020年减少1个。其中,辣椒产业虽始终保持盈利,但利润总额却以15.9%的年均降幅不断下降。
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中药材种植和茶叶种植是贵州省传统优势产业,但产业链延伸不够充分、上下游产业对接不够精准。中药材产业的需求与供应不匹配,省内的中药材种植并不能完全满足本地中药制造企业需求。贵州省茶园面积排全国第一,农业龙头企业中,茶产业以260户的数量名列榜首,但受限于产区分散、产业集群程度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许多缺乏自主品牌的小企业为省外茶商代工贴牌已成为普遍现象,茶产业产品附加值低,利润不高。2023年,茶产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规模在14个产业类型中仅排名第十位,连续3年呈现亏损,亏损额以7.6%的年均增幅不断增加。
乡村旅游发展受限,对经济带动作用不足。受制于基础设施不足、交通不便、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客观条件,乡村旅游在贵州省旅游市场占比较小,发展速度也不及城市。2023年,66个脱贫摘帽县旅游紧密相关产业开票销售收入规模仅占全省的20.8%,占比较2020年下降3.7个百分点。乡村旅游服务多为个体工商户提供,税务登记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66个脱贫摘帽县正常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数量占涉税经营主体数量的62.1%,旅游相关行业个体工商户占比高达83.1%。
推进农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特色产业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布局,重点关注66个脱贫摘帽县产业发展状况。基础设施方面,区分生产区和生活区,重点补齐农村和农民饮水、路网、能源短板,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和提档升级,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管理运行机制。产业发展方面,在人口集中的村落、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古村落、规划保留的村落,做好乡村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继续做大做优生猪、中药材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辣椒、刺梨、食用菌等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打造贵州品牌。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强链补链延链上下功夫。进一步加速产业布局调整,鼓励支持村—企结对发展,充分对接龙头企业,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向农村集聚。增强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稳住头部企业带动能力,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成长,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来催生竞争性产品,实现农业产业链向加工业延伸。加快市场培育,推进品质品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公司+农户、大型超市+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农产品更大规模进入城乡市场。
发展多元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绿色产业优势,带动涉农产业和旅游共同发展。在消费模式上,大力开发升级乡村新型消费市场,打造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覆盖广泛的旅游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产品。在农业产品销售上,充分发挥各类网上销售平台优势,积极鼓励年轻人投身到本土特色产品的推介中去,集中力量发展现代物流业,为农产品宣传、运输提供有力保障,以消费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后劲。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局、贵阳市税务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