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本报专访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得者—— 黄豆豆:上得了世界舞台,下得了基层一线 2025年01月13日 版次:05 作者:袁玮

黄豆豆,1977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文化部优秀专家。代表作有《醉鼓》《秦俑魂》《苏武》《闪闪的红星》等,创作过《周朝六舞图》《武之舞》《墨舞》《黄土地》等作品,曾获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上海白玉兰戏剧奖最佳男主角奖等大奖,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农历蛇年春节将至,在上海歌舞团的舞蹈教室,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黄豆豆接受了本报专访。

黄豆豆说,2025年是农历蛇年,目前他正在为青年演员编排一出充满欢腾气氛的新的舞蹈作品。作品主题与蛇年有关,金蛇狂舞迎新春,给大家送上新春的祝福。舞蹈将中国舞与打击乐、钢琴等西洋乐器相结合,既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最大化呈现乐曲旋律昂扬、热情洋溢的基调,舞蹈感特别强。

采访中,黄豆豆分享了他舞蹈艺术之路上的故事、从事文艺志愿服务的心得以及对税务文化建设的见解。

“舞蹈伴随我的整个童年记忆”

问:作为一名舞蹈艺术工作者,最初您是怎么接触到舞蹈,并走上专业道路的?

答:走上舞蹈这条路,是因为父母的带动。

我的家乡是浙江省温州市,我母亲是温州市群众艺术馆的舞蹈老师,我父亲在工厂的工人宣传队里担任舞蹈演员,并从事编舞工作。我父母年轻的时候,城里连一家专业的歌舞团都没有,热爱舞蹈的他们没地方接受专业训练,就和当时喜欢文艺的同龄人一起,去电影院反复观看《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经典舞剧。观看的时候,有人负责看,有人负责记动作,就这样一遍遍看完、记完后,再利用下班时间一起按照记录进行排练。

基于对舞蹈的喜爱,父母希望我能成为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因此,舞蹈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记忆。我母亲和群艺馆舞蹈队员们白天都要工作,只能晚上排练,父亲总是让我提着饭盒去给母亲送晚饭。到了那里,我一边做作业,一边看母亲带演员们排练。父母每年都有很多演出任务,所以我经常跟着他们到各个地方观看演出。为了让调皮的我静下心来,他们让我在演出的时候坐在报幕员旁边,全程观看演员们在台上的动作对不对、整齐不整齐。

回头想来,这些童年经历潜移默化地让我对舞蹈产生了浓厚兴趣,推动我走上学舞之路。

想要跳出一番天地,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问:学舞经历中,有哪些事让您印象深刻?

答:幸运的是,我好像在十一二岁时就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舞蹈是我喜欢的事,虽然学舞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我乐享其中。10岁开始,我报考了几所不同的艺术学校,但都没有成功,12岁那年,我终于考取了上海市舞蹈学校,学习民族舞。那年我告别父母亲,坐20多个小时的轮船,从温州前往上海求学。

当我一个人到了这个城市后,开始很难适应。上海方言听不懂,集体生活不习惯,舞蹈练功很辛苦……太多的困难向我涌来,这让先天条件不够优秀的我感到有些自卑。我希望能在舞蹈方面取得好成绩,所以对自己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我长个儿的速度一直比不上班里的同学,梦想中的集体舞“领舞”的位置离我越来越远。幸运的是我遇到很多好老师,老师建议我跳独舞,舞台上少了其他人作对比,“矮个子”演员的成功率才能更高。但是独舞对演员的要求与集体舞比起来更高,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我不断加强锻炼,提升自己。周末,同寝室的本地同学都回家了,我抓紧一切时间给自己“加练”。记得当时我的寝室在三楼,二楼是文化课教室,每周六晚上9点寝室熄灯后,我就通过文化课教室的日光灯电源接上台灯,边听音乐边压腿。压腿很疼,听音乐可以帮助我分散注意力,一般听到第四首歌基本就不疼了。

上海的冬天很冷,为了克服惰性,我坚持早起晨跑。有时候闹钟响了还是不想起来,我就把被子掀开让自己冻到受不了,再去操场使劲跑,直到把自己跑热。

18岁那年,多年付出有了收获。我表演的舞蹈《醉鼓》获全国舞蹈比赛中国古典舞唯一的金奖。这一年,我从上海市舞蹈学校毕业,进入上海歌舞团工作,此后我又去北京舞蹈学院学习民族舞剧表演,如愿成为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上海歌舞团,恰巧团里要推出舞剧《苏武》,一开始给我安排的是一个配角,在剧中有6分钟的亮相,演完大家都觉得我的表现还不错,于是团里大胆起用我当主角。这个角色的年龄跨度很大,从青年、壮年到老年。当时只有22岁的我,为了演好剧中的苏武,我认真观察、揣摩身边各个年龄段人群的体态和心态,再结合历史人物苏武的经历,通过不同状态下的肢体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后来,我凭借这部舞剧,获得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紧接着第二年,我又凭借舞剧《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一角,再次获得第十二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问:在新阶段和新环境中,您有没有一些新的尝试?

答:我是中国舞演员,后来也接触了芭蕾舞。大概在我19岁的时候膝盖做过一次手术,当时康复不理想,无法回到最好的舞蹈状态,走路小跑都可以,但是大跑大跳,尤其是起跳落地以后,膝盖承受力不够。

芭蕾舞团的一位前辈老师告诉我,中国舞的起跳和落地,如果训练不够规范和科学,就会对膝盖造成损伤。而芭蕾舞训练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会更全面、更成体系。因此,我在20岁左右开始接触芭蕾舞。

当时我所在的上海歌舞团在一楼,上海芭蕾舞团在二楼,于是我就每天跟着芭蕾舞团学习芭蕾舞,学了三四个月之后,我的膝盖损伤真的慢慢恢复了。现在,我还常常参加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的训练。

在作品中体现传统文化精神和多元艺术风格

问:您在舞蹈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也获得过不少奖项,您如何理解舞蹈艺术?在舞蹈创作方面有哪些心得?

答:我认为舞蹈的定义是很宽泛的。从舞种上来讲,我是在中国舞这个领域里面学习和探索,现在也有一些教学和创作的工作。从编舞的角度来讲,我是“两条腿”同时在走路,“一条腿”是传统的中国舞,在传统这个“点”上深挖,持续不断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第二条腿”是跨界,在多元的“面”上广泛吸收,在演出样式和艺术门类上借鉴它们的形式、技巧和特点。

我和我爱人粟奕,20多年前创作了多媒体舞蹈剧场《窗外的天空》,就是“跨界”的一个起点,之后,我也一直在尝试跨界融合。我曾经给两部歌剧、两部话剧当过编舞,还给昆曲、京剧、沪剧当过编舞,每次与不同的剧种和艺术门类合作,都是很好的学习和探索机会。比如我的舞蹈作品里也包括不同风格的剑舞。在中国,戏曲的武戏里有剑、武术里有剑、舞蹈里也有剑。无论是武戏、武术,还是舞蹈,我们提起“舞剑”,用的一定是舞蹈的“舞”字,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中国的剑舞是每个中国舞演员都必须掌握的传统技艺,我的舞蹈里面有不同风格的剑舞,最初也是受了家庭的影响。我舅舅是地方戏的一名武生演员,我表哥是一名武术运动员,我看过的母亲编的第一个舞蹈作品,是关于屈原的舞蹈,屈原也舞剑……现在想想,小时候我对武戏的舞剑、武术的舞剑和舞蹈的舞剑分不太清,但是我的“武侠梦”就藏在“剑舞”里。

那之后,我也向许多老师学习了不同风格的剑舞。我出演过一部名叫《粉墨春秋》的舞剧,该剧的戏曲指导张善麟老师是京剧大师盖叫天先生的嫡孙,他还教会我一套盖派长穗剑。在我的舞蹈生涯中,能得到许多老师的教导传授,不仅拓宽了我对中国舞的研习,也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上得了世界舞台,扎得下基层一线

问:舞蹈作为一门高雅艺术,如何让作品更接地气,更贴近普通群众?

答:以往大家提到舞者,好像感觉这是一个特别高冷的职业,实际并不是这样,舞蹈本来就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所以,我常常思考怎么让舞蹈艺术深入生活、贴近普通群众,提升大众对舞蹈的兴趣。

大概在3年前,我创作了一个广场舞节目,先向全国各地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以及地方舞蹈培训机构的老师们普及,再让他们教身边的人去跳。现在全国很多广场舞队都学会了这支舞,我们的舞蹈普及效果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最近,央视播出了一档叫作《开播吧!国潮》的节目,让民间艺术团体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风采。节目邀请我担任“国潮推荐官”,选出参赛选手和他们共舞。我带领两支队伍共同完成了表演,一支是我国成立非常早的、以当地朝鲜族舞蹈演员为主的延边歌舞团,另一支是北京酒仙桥广场舞队。我认为,我们当代的舞蹈工作者,既要坚守在练功房里把基本功练扎实,又要深入到群众中和老百姓携手共舞,让舞蹈变成真正的全民艺术、大众艺术。

另外,我觉得艺术审美是可以从小开始培养的,我也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过去,我们下基层演出,领舞、群舞、工作人员加在一起人数比较多,互动交流变得不那么容易。于是,我就创新了一种方式,每要去一个地方,就提前把我的代表作《闪闪的红星》这支舞蹈视频发给当地少年宫或者小学的舞蹈队,让老师教给孩子们,临近演出我再提前到当地给孩子们排练。这样既能保证艺术质量,又在无形中辅导了很多热爱舞蹈艺术的孩子,与他们一起演出,把舞蹈的梦想、舞蹈的精神播撒到各地。

除了教孩子们跳舞,我们还多次组织到基层为群众演出舞蹈节目。我对一次到湖南农村的演出印象很深。那是2021年4月,我们到韶山市韶山乡韶阳村演出,当天早晨晴空万里,开演前40多分钟却突然大雨倾盆。当时演出的舞台是农田包围下的一块水泥地,在水泥地上跳舞很难,一下雨,大家的心里就更没底了。望着早早到场等待的群众期待的目光,我们还是坚持完成了演出。当天我演的剧目是《林海雪原》,由于雨天地面湿滑,我不得不将演出用的长筒靴换成雨鞋,这也成了我唯一一次穿着雨鞋完成舞蹈的难忘经历。

文艺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我想,新时代要求我们舞蹈演员既要上得了世界一流的舞台,也要扎得下基层一线的舞台。我们平时在大剧院的舞台上,甚至在世界舞台上跳舞,那么下了基层,同样也要克服所有的困难,把最好的表演献给群众。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中国税务报》电子版当天前四版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您可选择在线购买《中国税务报》电子版,或者激活阅读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