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税收入的社会涉及面广、影响大,与经营主体息息相关。自中央和地方分批实施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改革以来,税务部门加快构建“税费皆重、税费一体、税费协同”工作格局,非税收入管理从“划得稳、接得住”向“管得好、服得佳”稳步迈进。
非税收入管理取得显著成效,但一些难点问题不能忽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制度依据上,较多非税收入项目设立依据的法律级次偏低,多为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等,有一些较早出台的政策没有及时优化调整清理,政策口径不够完善。在征管流程上,税收征管法和税收征管规范等现行规定对非税收入并不适用,非税收入征管制度体系有待继续健全并优化。在风险管控上,非税收入涉及费源确认、申报服务、缴费开票、会商退库、欠费管理等多个环节,费种本身以及跨税费种之间存在一些风险点和关联性。在部门协同上,非税收入具有特定的目的、对象、用途等特点,其征收环节的前后端涉及自然资源、住建、发改等多个业务主管部门,亟须厘清部门职责分工,发挥协同共治合力,形成涉费业务的全链条管理闭环。
笔者认为,在实施数字化转型条件下的税费征管“强基工程”背景下,进一步提升非税收入征管效能,宜按照“规范化、分类化、数字化”的思路,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集成共治。针对非税收入划转征管以来比较突出的问题,先期可从制度建设、征管规范、集成共治、赋能服务等方面推进。
加快法制建设。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中“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动非税收入设立依据和征收法规等“立改废释”。合理简并优化费种,逐步提升法律层级,加强立法后评估等。加快探索规范非税收入征管的基本法规制度,建立完善覆盖费源管理、费额确定、申报征收、票据使用、减免缓退、欠费管理、部门职责和法律责任等涉费管理事项的基本制度。
逐项梳理范式标准。依据总局省局联动逐项开展非税收入规范管理评估的实际情况,运用评估结果进一步全面细化梳理费种要素,包括设立依据、征收对象、征收范围、计征标准、政策调整、缴费期限、欠费管理、减免优惠和部门职责等,分层次、分类别形成范式标准。通过精细化分析研究,程序化查漏补缺,与税收体系对标对表,循序渐进提出可行性措施,分步健全费种要素、完善政策设计、优化管理规则等。
分类制定规范化流程。结合非税收入的费种特点和征管差异,做好分类管理、精准施策。比如,在与税收关联程度方面,可划分类税项目,包括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在申报征收等环节加强跨税费种校验功能,形成缴费提示。在征收对象方面,可按类型分为土地出让类、电力能源类、资源资产类、城市建设类、生态环境类、公共事业类等,按类归集并对接主管部门,以利于专业相通、管理互促。在征管模式方面,可按流程分为自行申报类、核定约定类、提示缴费类等,分类明确业务规则和执行口径,提升征缴效能。
探索“大数据+业务”规则。针对非税收入嵌入业务管理过程中,费源信息大多来源于业务主管部门、缴费信息作为业务后续管理依据的特点,需优化税务与其他部门之间以及税费种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建设数据关联校验功能,打通前端费源确认、中端申报服务、后端管控闭环的业务规则衔接,实现从了解费源、缴费到后续管理的业务互通。结合税务部门既管税又管费的优势,充分运用大数据,发挥以税咨政、以费咨政作用。研究设置部分费种风险指标,建立跨税费种联动监控,健全税费一体化风险管理。
提供智能化缴费服务。运用全程网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政策咨询、缴费答疑、申报辅导、疑点核实、涉费提醒、争议解决等方面,助力基层高效应对管理细节问题,为缴费人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服务。探索将税务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更多的非税收入征管中,确保费源信息和征管数据的透明性、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利用税务区块链技术,由系统自动留痕管理,自动生成台账记录,提高非税征管工作的规范性、标准性。
打造管理闭环。进一步加强与财政、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协商共治,推动构建覆盖费源基础、征收管理、税费协同、便民服务和职责边界等涉费管理机制,形成管理闭环,协同推进非税收入高效能征管和高质量服务。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