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聚焦聚力打造湖北科技创新重要增长极 ——专访湖北省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 2025年04月08日 版次:02 作者:本报记者 徐卫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今年,咸宁市要坚定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按照湖北省委对我们科技创新的定位,依托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聚力打造湖北科技创新重要增长极。”近日,湖北省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杨军介绍,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已成为咸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科技振兴的前沿阵地,是咸宁在武汉招才引智和产业相融的桥头堡。科创园不断释放“化学效应”与“乘数效应”,已吸引入驻企业173家,孵化引进科创企业建设生产基地63家,正在成为咸宁新质生产力的“生发地”和创新创业的“梦工厂”。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杨军介绍,咸宁市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不断推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去年,咸宁市制定了《咸宁市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年—2026年)》,明确未来三年发展目标和任务,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驱动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92.2亿元,同比增长16.5%;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20家,总数是2020年的2.64倍。全市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35亿元,占GDP比重12%,排名全省第2。”他说。

“我们在技术改造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杨军告诉记者,咸宁市去年争取技改项目52个、资金9810.36万元,完成技改投资160亿元,同比增长12%;全市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新增省级5G工厂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市级智能化制造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10家。

“经营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主角,涉税经营主体是地方财政的主要依靠。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1%,其中税收收入占比为70.5%。”杨军表示,要大力实施经营主体引、育、壮工程,立足民生大力支持创业创新。

杨军对近年来税务部门助力咸宁市创新发展给予肯定。他介绍,咸宁市税务部门以服务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与市科技部门共同签订“科技+税务”职能共建协议书,研究制定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异议项目鉴定办法,实现支持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精准落地,推动了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税收支持已成为企业加速创新、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咸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希望税务部门进一步落实落细支持科技创新税费政策,为咸宁科技企业蓬勃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杨军说。

前不久,咸宁市印发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全面服务咸宁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对此,杨军表示,要顺应科技创新之势,找准科技创新之策,聚合科技创新之力。“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协作。各部门要立足岗位职责,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深度参与科技创新,广泛支持科技创新,共同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他说。

“我了解到,税务部门正深入实施税费征管‘强基工程’,高水平建设效能税务。咸宁市政府大力支持咸宁市税务部门推进这项工作,以更好提升税源管理服务水平,优化完善咸宁营商环境。”杨军表示,希望咸宁市税务部门以“支点建设必定有我”“咸宁腾飞必定有我”的担当,加倍奋发有为、加倍勇于探索、加倍担当使命,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在支持和服务咸宁打造湖北科技创新重要增长极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中国税务报》电子版当天前四版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您可选择在线购买《中国税务报》电子版,或者激活阅读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