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亮起,是妈妈发来的微信:“女儿,还在加班吗?晚饭吃了没啊?”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空荡荡的办税服务厅里只剩下我敲击键盘的声音。“今年有26.9万户企业需要年度纳税信用评价,得和大家再讲讲关注点,别疏忽了……”我心里想着。墙上的时钟已指向了22:00,我转头望向窗外,昏暗的路灯下树影婆娑,思绪一下回到了13年前。
2012年,刚大学毕业的我离开江西老家,拖着一个装得满满当当的行李箱,来到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嘉定区税务局门口,心里充满了对新环境、新领域的无限好奇。
最初,单位给我安排的岗位是在办税服务厅窗口办理房产交易涉税业务。上班第一天,带我的前辈就拿着2张纳税申报表,让我比对看看差异。我心想这个应该简单。结果整整一个下午,草稿纸用了不少,我依然没算明白。看我着急,师傅递给我一杯清茶,在我的草稿纸上圈了几个数,一边给我演算,一边教导我说:“最近网上流行叫你们年轻人‘萌新’,你名字里又带着‘萌’,我看你就是税务的‘小萌新’!记住,政策要钻研,服务要打磨,咱得慢慢来,急不得。”
那时的我并不完全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直到后来……
2012年的办税服务厅还没有如今流畅的叫号系统,纳税人领着号码纸,排着队,空气中时常弥漫着焦躁的气息。那时候,我遇到只会说本地话的爷爷奶奶,还需要连蒙带猜。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开始跟着沪剧和所里的老师学说上海话。慢慢地,虽然我的上海话说得仍旧不地道,但好歹能听得懂纳税人的需求了。看着纳税人竖起来的大拇指,就像黑夜里看到月光,照亮了我最初磕磕绊绊的从税之路。原来,很多事真的“急不得”。
个人的成长“急不得”,但业务流程上却“等不得”。记得那是我成为房地产交易办税服务所副所长的第1年,有位王大爷为了给儿子买婚房,拿出了一辈子的积蓄,但因为不了解流程和政策,一次次来到窗口办理房产税缴纳业务。当时,“最多跑一次”改革正在深化推进中,为减少这些操劳半生的“阿爷阿奶”来回跑动的次数,我尝试联系区不动产登记部门,在我们所探索推出了个人住房房产税重新认定及相应退税事宜的“一窗式”受理服务,办理流程从“往返2次、取4次号”变为“跑1个窗口、取1次号”,窗口办结时限从“10个工作日+20个自然日”缩短至90分钟!我们的服务效能提高了,纳税人的办税体验也更好了。
2024年,我再次转变身份,到嘉定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担任所长。当时第一税务所已整体迁入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办税服务厅,不仅推出“导办专员全程帮办”服务,一条龙打通了“导税预检、网上辅助、自主辅导”,还创立了劳模工作室,专攻窗口疑难业务答疑和处理。
前期建设已经这么完善了,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呢?一天,我站在导税台前给一位纳税人介绍政策,辅导他填写报表,就听到纳税人的一句玩笑:“黄所长,你们政策解读太专业了,要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就好啦。”对呀!随时随地的解读不就能事半功倍吗!
于是,我和所里的90后税务干部立即行动起来。“可以做个劳模帮办服务卡,上面印个二维码。”“可以加上语音讲解,再配上税务人员卡通形象!”导税台前的骨干和申报组的干部在会上提议。
敢想就敢干,当第一版样品出来大家围在一起反复测试时,有人突然开起了玩笑:“黄所,这个萌萌的税务卡通形象,不就是你吗?”从此,“萌所”这个称呼在所里传开了。
首批帮办服务卡投放的那天,我的心情既期待又忐忑。直到看见办税服务厅里,一位老会计拿着卡片惊喜地说:“这个好!我老花眼看不清楚字,听语音就明白多了。”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做对了。
点滴的创新,让“最后一公里”不再成为距离。后来,我继续带着第一税务所的青年干部建成上海首个“政务融合示范点”,参与“创新跨区迁移场景化办理方式”建设,开设“走出去”企业实体服务站……
如今,获得“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就是对我13年“沪漂”之旅的一份鼓舞。从“萌新”到“萌所”,“漂”的是地域空间,变的是名字称呼,但我的心却像一棵树最终找到了扎根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