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峡出平湖,极目楚天舒。长江从险峻的三峡流入江汉平原,荆楚大地因而成为鱼米之乡。这里积淀着丰富的历史底蕴,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湖北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1人。这些数字,正是湖北非遗鲜活传承与生动实践的有力注脚。
屈原传说:高尚情操似水长流
湖北省秭归县,是不少游客参观完三峡工程后的“打卡地”,因为这里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秭归的非遗项目,几乎都与屈原投汨罗江的那一日——农历五月初五密切相关。
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就是一个懂屈原、爱屈原、讲屈原的秭归人。
郑承志介绍,其实端午节最开始跟屈原并没有必然联系,比如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是伍子胥。因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历朝历代的当政者所推崇,文人骚客又共鸣于他的怀才不遇和报国情怀,加之百姓感念他的“哀民生之多艰”,所以有了后来屈原与端午文化的交融。
今天,秭归当地不仅保留着典型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还有“端午比年大”的说法。秭归人要过3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祭屈原、拜祖先;五月十五为大端阳,划龙船、赛龙舟;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接姑娘回娘家,庆夏收、吃新面。
作为“屈原传说”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一直身体力行推广屈原文化。每年,他都会在省内外举办屈原文化讲座,还建团队、带徒弟,收集、研究和讲述屈原传说。
谈到如何更好地传承这一非遗,郑承志说:“在坚守传统根脉的基础上,要让屈原传说鲜活于时代、鲜活于大众、鲜活于产业。”他举例说,在龙舟赛逐渐走向世界的当下,可将其与屈原传说相结合,赋予龙舟赛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今,他把在秭归当地宣讲屈原传说的舞台更多留给年轻的徒弟,自己则奔走在全国各地,不断扩大屈原文化的影响力。
汉剧:“戏码头”繁花似锦
走进位于武汉市北湖正街上的武汉汉剧院,在一间练功房里,记者见到了00后汉剧青年演员邓诗洁。她和同事们刚刚结束一场宣传汉剧的直播,“我们这个自媒体账号今年才开,已经获得了过万的点赞。”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清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与徽调相互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2006年,汉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是00后,但邓诗洁入行已有12年。她师承汉剧名家袁忠玉,深耕花旦行当,如今已是剧院的青年骨干。对于汉剧的历史,邓诗洁如数家珍。她说,清末民初,汉口码头聚集了大量商贾货物,经济高度繁荣,南来北往的角儿都来汉口“拜码头”,汉剧由此快速发展,汉口也有了“戏码头”的称号。
在言传身教为主的汉剧传承中,传承人的培养非常重要。邓诗洁说:“有句老话说‘十年磨一戏’,演员出场亮相走的台步都要从小开始练。”目前,武汉汉剧院有3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以及10多名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都在以各种形式带学生。2020年,武汉汉剧院启动汉剧“百戏工程”,至今已整理恢复传统经典剧目20出、传统经典剧目录像40出。
如今,汉剧还更加贴近当下大众的观赏习惯。“汉剧开始变‘潮’了。我们00后的汉剧演员会在自媒体平台上展演汉剧精彩片段,或发布日常排练的视频,收获了不少年轻粉丝。”邓诗洁说,即便大家很难有时间走进剧院,能在短视频里花上几十秒几分钟了解汉剧也是件好事。她认为,艺术是给观众欣赏的,演员们需要做的就是把传统的艺术变成群众更加喜爱的艺术。
楚式漆器:红与黑的不老艺术
要追寻楚文化的浪漫与瑰丽,不能错过有着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的楚式漆器。湖北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目前,荆州地区已出土1.5万多件各类漆器,约占全国总量的60%,其中包括虎座鸟架鼓、彩绘猪形盒等美轮美奂的国之瑰宝。
湖北的山地上适合生长漆树,割开漆树皮流下的汁液叫作生漆,可以用来制作漆器。漆器防潮、耐腐蚀、耐高温,许多漆器历经千年依旧光彩夺目。
走进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的大漆文化展厅,从漆器文化、漆器技艺到漆器精品,就好像在参观一部漆器史长卷。
据传承院院长许小兰介绍,荆州市依托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成立了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并引入非遗传承人进行非遗技艺传承和产品开发。职业学院的学生也可以在这里学习非遗技艺。
2011年,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髹饰的“髹”,专指用漆涂饰器物。一个字,专为一种技艺而生,可见古人对漆器之钟爱。髹漆是漆器制作中耗时最长、最考验耐心的环节。一件精品漆器通常要刷六七十道漆才算完成,并且往往需要数位匠人历经数月、通力合作。
许小兰说,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邹传志在传承院中就有一间工作室。他的徒弟大多是通过校企合作来到这里的年轻人。
在邹传志的工作室中,工作台上摆放着形态俏皮活泼的动漫手办,这是邹传志的儿子通过3D打印出白膜后用漆料上色而成的。邹传志和儿子从前年开始做漆器手办,一年能有上千个订单,产品非常受年轻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