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攫取“铸币税” 新兴经济体被迫应战

2010年11月10日 版次:05        作者:郭红雨 李芙蓉

■郭红雨 李芙蓉

自2010年以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部分发达国家陆续通过维持低利率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本币贬值,致使大量国际投机资金为套利而流向新兴经济体,货币发行国却得以享受到丰厚的“铸币税”。为免受其害,保护本国出口产品竞争优势,眼下,巴西、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被迫采取自保措施,或通过外汇市场干预阻止本币升值,或通过对外资征税阻止热钱流入。在各国竞相压低本币汇率,抑制本币升值压力的恶性循环之下,一场全球范围的货币战争就此打响。

争端根源:发达国家大肆攫取“铸币税”

11月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同时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的水平不变,以刺激经济复苏提速。如此通过买入债券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之举,被市场形容为“再开印钞机”,也有专家将其解读为美元再次向全世界大额征收“铸币税”。

所谓“铸币税”,就是发行货币的收入减去成本所余差额。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即是货币当局依靠货币垄断权,用印制或发行成本几乎为零的纸币向居民换取的实际经济资源。广义上说,当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发行国便可利用该货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机会,向外围国家征收“铸币税”了。其中尤以美元的例子最为典型。

长期以来,美元本位统领着全球经济,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主导者,美国也因此从其他国家赚足了“铸币税”。据计算,目前全球流通的美元现钞逾9000亿美元,约2/3在美国境外流通。鉴于每百元美钞的成本约4美分,成本几乎可以不计,这意味着美国征收的存量“铸币税”至少为6000亿美元。因此,美国单凭印票子便可无偿占有出口国的资源,大肆购买外国商品和服务,低息运用外国中央银行储备资产,甚至转嫁经济泡沫,而其他国家却因使用美元而向美国无偿支付了一种隐蔽但高额的“税收”。

有机构估算,1967年~2006年,美国外债累计为3万亿美元左右,通过美元(兑黄金)贬值90%,而使债权国的总损失达2.7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一起“贴补”了美国。这之后,作为相对单一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 低息美元更是变本加厉地大行其道,客观上促成了美国的过度消费、过度负债和货币泡沫,最终诱发了国际金融危机。而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和国际金融危机,美联储自2007年9月开始降息,将利率由5.25%降至2008年底的0~0.25%。此后利率就一直保持在这一历史最低水平,并开始采取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不断从“铸币税”中攫取利益。

相比之下,同样作为世界货币的欧元虽然尚不能冲击美元地位,且在次贷危机中受到重创,但欧洲央行通过“铸币税”获得的利益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根据花旗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威廉·布尔特的研究报告,欧元纸币的发行令欧洲央行“获得了可观利润”。近年来,利润每年都维持在500亿欧元左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则高达800亿欧元。此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欧央行又将不明质量的数千亿欧元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如今,欧央行资产负债表总额已增至近2万亿欧元,即使保守假定未来的流通货币增速为4%,未来欧央行的“铸币税”利润将在2万亿欧元~6.9万亿欧元间,这使得欧央行偿付能力“极强”。

在这种情形下,作为三大世界货币之一的日元自然也坐不住了。为抑制日元飙升和经济下滑,9月15日,日本在外汇市场上抛售约2万亿日元买进美元,这是日本自2004年以来首次干预外汇市场。但自那时起,日元对美元依然持续走高,目前已上涨4.7%,创造了15年新高。10月5日,日本央行决定以5万亿日元购买金融资产,并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现行的0.1%降至0~0.1%,这是日本时隔4年多再次实施零利率政策。在布尔特看来,为使经济彻底摆脱通货紧缩,日本央行需要向公众撒钱至少100万亿日元。

争端蔓延:新兴经济体被迫对流入资本征税

正是因为美元、欧元和日元三大国际货币相继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维持基准汇率接近零水平,当前信用本位的货币体系正遭到破坏,致使大量流动性转向大宗商品,转向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基础坚实的发展中国家。

据统计,过去1年中,泰国、菲律宾和印尼股市的涨幅均接近40%。泰国股市甚至超出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货币被动升值也使得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行业受损。菲律宾相关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业务流程外包行业原本有望成为该国最大的出口服务部门,但本币升值将使其受到伤害,一些较小的外包公司可能因此倒闭。泰国政府统计显示,由于泰铢已升值近2个月,该国陶瓷工业受损约2亿泰铢,损失占到了全年出口总值的1/10。而作为世界第五大外汇储备国,韩国外汇储备已达2900亿美元,且美元占比高达63%,因此在美元贬值中很受伤。

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亚洲国家采取不让资本流入,不让货币升值的措施相对较早,这就使得有着相当开放的资本项目和灵活汇率,基准利率高达10.75%,且有着耀眼经济潜力的新兴市场大国——巴西成为受这次全球货币波动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数据显示,巴西货币雷亚尔对美元汇率自2008年以来累计上涨约38%。在刚过去的前3个月内,雷亚尔已升值7.1%,仅9月份就有167.16亿美元流入巴西,是1982年以来的单月最高额度。难怪该国财长曼特加于9月27日最早向世界宣称了“货币战争”的来临。

作为“应战”之举,上述国家纷纷出台市场干预措施,其中不乏税收手段。例如,泰国10月中宣布,对外资投资债券所获资本利得和利息收益课征15%的预扣税,以抑制外资流入当地债市;哥伦比亚央行日前宣布,开始每日买进至少2000万美元以阻止本币比索升值;韩国也通过购买美元以避免韩元上升太快,企划财政部长尹增铉本还曾表示,该国政府已准备好抑制资本流入,包括对外国债券投资者收税;越南更是数次将本币贬值以刺激出口。

深受美亚夹击之伤的巴西,出击则更为有力。10月4日,巴西政府宣布将外国投资者购买巴西证券的金融交易税(IOF)税率从2%增加到4%,18日,政府再次宣布将IOF从4%调高到6%,同时也把进入巴西期货市场的保证金税收从0.38%提高到6%。

自10月13日以来,雷亚尔兑美元开始加速贬值,至今已贬值约3%。10月份,雷亚尔对全球主要货币汇率下跌0.5%。这是自今年初以来,雷亚尔对全球主要货币汇率首次出现下跌。巴西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国际投资者最近一周共削减了40亿美元做多巴西市场的仓位。这意味着政府的干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到了11月3日,由于美国宣布了被媒体直呼为“宣战”的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导致更多国家参与到这场货币战争中。日本财务大臣野田佳彦随即表示,将在必要时再次干预外汇市场;韩国央行11月4日即向市场抛售韩元,以防止韩元对美元汇率在美联储施行新一轮定量宽松政策后进一步走高;泰国财政部长乍滴甲瓦尼同一天表示,泰国央行已经决定与一些邻国的央行进行协商,如有需要将联合起来采取措施。而一些国家,如印度和澳大利亚,则先发制人,11月2日就分别宣布加息。印度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基点,到6.25%。按兵不动5个月之久的澳大利亚央行,也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基点,至4.75%。

对此,巴西发展、工业和外贸部高级官员巴拉尔表示,美联储动用货币政策工具是对其他国家的“一种剥夺”,最终将引发贸易保护等“报复性措施”。看来,如有必要,巴西仍将采取新的措施或扩展当前措施,誓将“战斗”进行到底。

争端结局:没有谁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从表面看,发达国家之所以会启动量化宽松政策,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正面临当前经济复苏困境,不得已采取了应对之策,并期待从中获得好处。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例如,从始作俑者美国的角度看,美联储增加的是国内美元流动性,目的是“利己”,即希望通过此举来进一步压低美国的长期利率并提升通胀预期,从而鼓励企业借贷扩大生产并刺激民众消费。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在美国目前经济低迷、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严重不足的背景下,这种政策对于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的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因而直接造成了“损人”的结果。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执意实行新一轮定量宽松政策,有通过美元主动贬值实施货币战、转嫁经济风险、谋取美元“铸币税”的意图。更有甚者,干脆认为美国就是一个被“贪享国际‘铸币税’”彻底腐蚀掉的国家。因为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指出的,美国现在最严重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而非货币供应量不够。

从外围国的角度看,即使美元贬值短期可使自己通过增加出口、吸引外资等方式推动本国经济增长,但长期而言,这些国家却陷入了各种形式的“美元陷阱”。首先是经济增长模式陷阱,在美元霸权主导下,外围国具有偏好美元储备的倾向,因此大多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形成了本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内需不足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次,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外围国也陷入了增持美元储备进一步增加汇率风险、减持导致的美元贬值又使已有外汇资产缩水的“两难冲突”中。此外,美国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大多数是因为自身原因导致的,危机产生后很容易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信心渠道传递到全球。

因此,最终从整个世界看,货币战一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有可能给世界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危机。首先,其他国家会效仿美国,纷纷采取量化宽松政策,这一羊群效应会造成流动性泛滥和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风险。因为宽松货币政策扩大了全球早已泛滥的货币流动性,更多资金受吸引而流向大宗商品,导致其价格出现新一轮上涨行情。2010年下半年,美元贬值已经引起小麦、玉米和棉花等价格的大幅度上升,涨幅已接近或超过50%。而且,如果外围国家在货币战中处于不利地位,那么这些国家会以贸易报复措施保护自身利益,其结果是货币战有可能演变成结果更具伤害性的贸易战,这将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很大负面影响。

在本月即将召开的G20首尔峰会上,是否有必要继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这个正困扰着全球经济的问题肯定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热门话题,但各国目前恐怕仍难以就此取得真正进展。

因为正如有分析认为的那样,货币战只是全球经济结构不平衡的一个体现。无论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都必须意识到真正困难的选择,即靠借债和消费,或靠投资和出口,都不是可长期持续的增长模式。要改变这些,绝对不是印点票子或者动动汇率就可以完成的。这必然意味着可能是痛苦的结构调整。对前者而言,多工作、少消费、少借债,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如延长退休时间,裁减各种福利支出等等。而对后者来说,则必然意味着资源从出口行业向面向国内市场的行业转移,这中间一定会伴随着企业倒闭和人员失业。这些改革都意味着改变人们习惯的增长和生活模式,因而存在巨大的政治阻力。然而,如果不去严肃面对深层的结构性问题,这场“战争”将注定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