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地税联合办税的实践探析

2017年07月05日 版次:06        作者:王月明 孙晓东 朱永凯

2016年8月以来,江苏省泗阳县国税局、地税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纳税人办税难点、“痛点”和“盼点”,先行先试,探索国税、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取得显著成效,真正实现了“进一个门,办所有事”。截至目前,累计通办业务10268件,为纳税人节约办税时间、降低办税成本分别超40%、30%,《新华日报》等媒体给予报道,受到省、市税务部门的高度肯定。

一、联合办税从面上合作走向深层融合

场地共建,实现国税地税融合。联合办税有相互窗口派驻、共驻服务中心和共建办税服务厅3种形式,其中共建办税服务厅能够实现国税与地税的深度融合。泗阳在全省率先建立标准化国税、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推行服务标识、工作规范和宣传辅导等“六统一”,实现了区域空间、硬件设施的“物理聚合”。同时,创新人员共管方式,成立办税服务厅领导小组,统一出台考评办法、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实行“共性+个性”双层考评,地税机关主抓行政考核,国税机关主抓业务考核,有效解决了“一个厅、两帮人”的管理扯皮问题,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转变,实现了联合办税的深入开展。千仞岗服饰有限公司会计蔡红玲说:“以前国税、地税分开办公,我们缴税需要来回跑。现在联合办税,一下子就扭转了这一局面,进一家门、办两家事,非常方便。”

一窗通办,实现征纳成本降低。有效整合征管资源,统一、分类设置24个办税窗口,以不重复为原则,对国税、地税办税流程进行归并、整合和精简。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共享、系统互访、权限互授和一体叫号等措施,推行“一窗一人一屏双系统”,在综合窗口通办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和发票管理等20类常用涉税事项,实现联合办税“化学融合”。 一方面,降低了纳税人的交通和时间等纳税成本,减少了需要报送的资料,如以代开普通发票为例,由改革前耗时1小时降到目前10分钟;另一方面,降低了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硬件成本、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等降幅均超过30%,其中办税窗口由改革前的34个缩减至24个,窗口人员由41人缩减至29人,实现征纳成本的降低。泗阳县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张浩说:“国税、地税联合办税,通过创新融合,打破行政壁垒,整合服务资源,在提高行政效率上,树立了新标杆。”

提质增效,实现纳税服务提升。一方面,依托“互联网+税务”,国税、地税共建电子税务局,利用微信平台、手机APP和办税远程协助等便民办税举措,部分涉税事项实现网上办、快递送和征纳不见面;另一方面,成立国税、地税联合分析团队,依托大数据,对纳税人的风险点进行识别、推送和应对,并实现无缝对接,通过联合稽查,有效解决了税收征管中的问题,保障财政收入增长。仅以国税与地税数据交换为例,今年以来已追征入库税款800余万元。目前,泗阳纳税人准期申报率达99%、准期入库率达98%、行政处罚率达100%,均位于全省前列,形成纳税服务提升和税收收入增加“双赢”。泗阳县办税服务厅负责人胡正军说:“国税、地税共建办税服务厅,不仅通过提供一系列服务产品,提升了纳税人的获得感,而且通过国税、地税双方的合作,组织收入职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二、联合办税的基层样本带来的启示

一是国税、地税联合办税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国税、地税联合办税的核心在于整合,首先经历了部门之间的“物理整合”,建立联合办税服务厅,一窗式办理,解放了人力;其次是审批流程的整合,压缩事项,释放红利;最后通过改革创新和技术攻关,进行审批职能的整合,实现“化学融合”,焕发了社会活力,实现纳税人、税务部门和政府三方共赢。

二是县域税务机关工作突破口是解决实际问题。县域层面税务机关应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细节,着眼于群众与企业的“痛点”“盼点”,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从问题的研判和剖析中选准路径。同时,牢固树立“供给侧”思维,通过“微改革”“微创新”,精准施策,高效服务,惠及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让“放管服”改革上的菜,符合群众的胃口,才能真正让改革落地生根。

三是合作共建方式可为其他领域工作提供借鉴。泗阳国税、地税联合办税找到合作共建途径,充分解决了面临的技术问题、人员整合问题。通过改革,打破行政壁垒,经验、思路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可为县域其他领域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地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