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在实处 四川国税见行动

2017年07月11日 版次:01        作者:本报记者 何国刚 通讯员 詹晓攀

两年时间,在四川省广元市国税干部徐梓凯的带领下,该市剑阁县城北镇石庙村一举甩掉了贫困村帽子,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600元,村党支部也获得镇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目标考核先进奖。

两年前,当徐梓凯来到石庙村时,人们不禁为这个26岁的年轻人捏了一把汗:“这根‘嫩竹扁担’能挑得起带领728名村民甩掉贫困村帽子的重担吗?”如今,人们把“问号”拉直成了“感叹号”。

就在徐梓凯驻村任职的前1天,300公里之外的成都邛崃市大同乡孔家山村,成都市国税局干部阎刚驻村任职期满。村民握着阎刚的手,不忍话别。村里的小孩问:“阎叔叔,你还会回来看我们吗?”“当然会!”阎刚微笑着回答。

这些孩子还不知道,为了让这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得到亲情的温暖,在即将离任之际,阎刚发起了“我在深山有远亲”公益活动。如今,“我在深山有远亲”公益活动,已从孔家山村拓展到整个邛崃市,让200余名留守儿童找回了久违的温情。这项公益活动“不号召捐赠,只呼唤亲情”,倡导城市家庭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对认亲,被誉为“最温暖的精准扶贫”。

在散布于四川高山深谷、平原丘陵的村庄中,有300余位徐梓凯、阎刚一样的国税驻村干部。他们工作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折不扣落实精准扶贫要求,让一个又一个村子脱贫致富。

在前不久召开的四川省脱贫攻坚总结推进会上,达州市渠县国税局、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国税局被表彰为全省驻村帮扶先进集体,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国税局干部沈晓岚被表彰为全省优秀第一书记,达州市国税局干部罗静被表彰为全省优秀驻村干部。

在达州市渠县青龙乡双凤村,渠县国税局坚持“鼓起村民钱袋子才是真帮扶”的理念,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上下足功夫,有效解决农民“家门口增收难”的问题。该局帮助双凤村以“互联网+食堂+工厂+商超+贫困户”的模式,成立渠县桐颜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特色农家品牌产品,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务工。同时,协调成立6个专业合作社,鼓励贫困户抱团发展。该局还向本地在外成功创业人士发出邀请,请他们回乡创业,形成“一人回乡、带富一方”的良好发展格局。

高原藏区扶贫另有一番特色。针对王呷一村的村风、民风实际,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国税局引导该村村委会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规范言行、移风易俗,全村风气焕然一新。在国税干部的帮助下,该村还制定了《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评选办法》,连续两年评选出27个“五好”家庭、“尊老爱幼模范”家庭和“遵纪守法先进”家庭,村里成立了老年锅庄队和青年弦子队,丰富了村民生活,弘扬了民族文化。通过一系列帮扶工作,王呷一村党支部被表彰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王呷一村被评选为全州“文明示范村”。

近年来,四川省国税局把定点对口帮扶作为全局性、经常性工作来抓,围绕充分发挥国税机关职能优势,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智并重,着力探索脱贫致富长效机制,打造出精准扶贫的“国税经验”。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国税系统帮扶贫困村579个,贫困户2万余户,选派驻村干部321人,其中第一书记167人。中共四川省委领导对全省国税系统真抓实干推进精准脱贫以及在这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批示肯定。

四川省国税局局长刘建国表示,全省国税系统将按照脱贫攻坚的工作部署,继续扎实抓好驻村扶贫工作,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为四川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