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印度货物与劳务税(GST)改革正式启动。该项税制改革致力于使印度更好融入现代市场体系,增强现代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威。然而,直到目前,人们对改革能否持续推进仍心存疑虑,因为印度社会经济状况的复杂性注定成为新政实施过程中横亘的一块巨石。
妥协中实现
“一个印度,一种税制”
“新税法标志着印度成了统一的经济体。此前,全印度有约500种税。”GST启动仪式上,印度总理莫迪说道。
此前,印度由中央、邦和市县三级政府分别把控的流转税制异常复杂且不规范,存在严重的重复征税、市场分割、物流受阻、企业合规成本增大等问题,极不利于外资进入和经济发展。而实施GST的首要目标,就是改变印度作为联邦制国家而存在的那种繁复的跨邦贸易税制体系,使当前的间接税、关税和附加费等费用得到统一,在中央和地方建立起税率相同的统一体系。
不过也应看到,与前任政府的“一税制”,也就是统一所有税法的提法并不一样,莫迪的GST实际是一种“双轨制”:即在邦内销售货物和提供劳务,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分别征收中央货物和劳务税(CGST)和邦货物和劳务税(SGST)。对于邦际交易,则由中央征收综合货物和劳务税 (IGST),即CGST和SGST的综合。由此观之,印度的GST改革其实并不彻底,基于不能影响邦政府征税权这一政治前提,现行的改革方案是一种变通,离“完美”的GST仍相距甚远。
同时,根据商品性质的不同,除零税率外,新税制将GST税率划分为5%、12%、18%和28%四档(此外,印度各邦政府仍然有权加征特别税),分别对应多项豁免条款,以及基本商品、奢侈品等的划分(据印度媒体的大致统计,印度国内目前适用零税率的货物和劳务有7%;适用5%税率的有14%;适用12%税率的有17%;适用18%税率的货物和劳务覆盖范围最广,达到43%;适用28%税率的达到了19%)。尽管此组税率早在去年11月就已确定,但由于税目零零碎碎且各界反应激烈,被列入的1200多种货物和劳务以及大部分配套举措几乎是在法案生效前的最后一刻还在删来改去不断修订,最终的法条洋洋洒洒超过200页。正是因为这一点,在野的国大党对莫迪的GST法案发起攻击,认为此种方式增加了税改的复杂性。
眼下的“乱子”
各种“尚未做好准备”
当然,上述这些税改的好处都需要中长期以后才能显现出来。尤其是对印度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联邦分治、社会结构复杂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短期内实行一场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税制改革,更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磨合期,期间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乱子”。
据印度媒体报道,“混乱”早在新税制生效日之前便出现了。由于估计新税制实施后,基本生活用品的价格可能下降,一些非必需品的税率会上升,大批民众提前开始抢购空调、电视等大型电器。个别地区的民众甚至把超市货架上的其他东西一扫而光。而持有同样担心的印度厂商也对汽车、电脑在内的大件商品实行减价促销,想赶在7月1日之前清理库存。对那些被迫参与进来的民众和中小零售商来说,可谓是先遭受了一波抢购潮和抛售潮的冲击。
随后,商界发起的罢市抗议也是在向政府表明,他们“尚未做好准备”。
按GST法案要求,任何年收入超过200万卢比的实体都要在所在邦注册并按时报税。具体说来,就是从7月1日开始,这些商家须登录由政府指定的统一网站,并对自身所经营产品进行登记,每月上传交易发票至税务平台。然而,不要说在那些电脑普及水平很低的邦,很多商人一直以来都是依赖手写记账,上传大量交易发票在网络不稳定的乡间地区十分费事,就是在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多数商家对于如何在这一电子平台操作也感到困惑,对于自身经营的产品应属于哪个税率等级,更不那么清楚。
上述这些措施无疑对那些无力雇佣会计人员的小企业或零售店主冲击最大。此外,再加上担心税改后商品价格的变动,以及与可能报税出错的上下游商家做生意的税收风险,大量零售店在7月的最初几天里不得不暂停营业,进而导致不少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活动也受到了影响。既然任何行业任一供应链都可能被扰乱,此种情形下,罢市抗议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为此轮抗议潮中的代表,全印度制造商组织站出来,呼吁政府给中小型企业更多时间来进行调整,同时也希望政府能把模糊的税目划分清楚,把仓促出台的配套措施尽早加以完善。
其实,考虑到转移至新GST税制体系下的不易,印度政府目前已将2017年9月1日设为了全面执行新法的最后期限,也就是说,企业还有两个月的缓冲时间。而作为另一边的代表,负责推出新数字税收平台的GST网络主席纳文·库马尔同样表示,由于时间不足,GST平台的各部分并没有经过充分测试。“我们现在非常非常紧张,每天工作24个小时”,但他告诉记者,坚信新系统“应该是稳定的”。
按照国内外商界一般所认为的,土地制度造成征地困境、劳动法导致劳动力市场僵硬,以及税制复杂导致国内市场分割,是妨碍印度经济增长的3大体制症结。GST剧情正在加快节奏,对于未来印度的发展走向,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