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视角探讨最优税制

2018年11月07日 版次:08        作者:赵琳

伯纳德·萨拉尼耶(Bernard Salanié)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曾任教于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法国国立统计与经济管理学校、美国斯坦福大学以及芝加哥大学等世界顶级高校。《税收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Taxation)一书源于伯纳德·萨拉尼耶讲学期间的教义,最早于2002年在法国巴黎出版。次年由法文版翻译、扩充成为英文版。2011年11月,本书第二版问世。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经济科学译丛》的一部分,《税收经济学》(第二版)的中文版于2018年1月1日在国内公开出版。

本书对税收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的阐述简洁而又生动。通过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分析了税收与经济生活之间的相互影响,阐述了税收效应以及社会福利损失的理念,探讨了政府应当如何选择最优的税收政策。在介绍理论的同时,作者穿插了对实际税收问题的分析,如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增值税的现实意义等,使经济学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本书在最后借助最优税收的理论对低收入补助、消费税、环境税等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当前的税收体制是伴随一系列历史事件演化而来的,因此,本书开篇简要介绍了税收发展的历史。接着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当前的税制结构并将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进行了比较。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述了税收的效应以及社会福利的损失。

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倾向于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对他而言最大化的收益。例如,劳动者提供劳动的强度越大,通常可以获得的报酬就越高,同时要付出更多辛劳、花费更多时间,甚至可能损害健康。每个劳动者都可以在劳动获取的报酬和付出的代价之间进行衡量,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劳动—报酬”最佳平衡点。对于劳动力需求一方同样如此,采购更多或者更复杂的劳动,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可以达成一个最优的平衡。由于税收的介入,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被政府收取,这必然打破经济社会自发形成的最优平衡,也必然再次形成税收因素影响下的最优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平衡。

伯纳德·萨拉尼耶在书中以经济学模型的方式展示出两个平衡之间的差异(也就是税收对市场的扭曲),解释为什么在税收影响下形成的平衡中,社会总体福利较没有税收影响下的平衡发生了损失(也就是社会福利损失)。

社会总体福利发生损失的同时,福利损失造成的不利结果最终由谁承受呈现更加复杂的状况。这不只是税负归宿与转嫁的问题。例如,增加劳动收入的税收,将导致劳动者实际取得更少的报酬,另一方面,雇主可能需要实际负担更多的成本才能购买到同等的劳动。与此同时,劳动者获得的报酬减少将抑制消费,进而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影响。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在现实经济世界中,一项经济措施的出台、一项制度的确立、一部法律的颁布,不只产生一种影响,而是产生一系列效应。只有最先出现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种效应可以由直接产生它的原因加以说明。而其他效应不易马上被观察出来,只能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如何建立最优税制,一方面更好地实现税收的功能,另一方面将税收制度引致的市场扭曲和社会福利损失降到最低?这是本书第二部分着重阐述的问题。作者对间接税、直接税、混合税收、储蓄税等等不同类型的税收分别建立模型,阐述了各种税收的经济学基础,比较了不同种类税收的特点及适用情形,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设计最优税制。例如,书中记述了从亚当·斯密(1723年-1790年)开始,经济学家们在确定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方面所做的一步步努力。又如,作者探讨了一个有趣的命题,那就是如果仅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间接税或许是可有可无的?

经济模型的建立通常以一系列经济学假设为基础,而这些假设在现实生活中通常难以被满足。伯纳德·萨拉尼耶对最优税收理论的论述恰恰是以经济学模型为基础。并且,在理论研究中,忽略了税收征管的行政成本和逃税风险,还将人视为完全理性、忽略了人们在情感上对税收政策的接受程度。这些都使得最优税收理论距离直接应用于税收立法存在很大的差距。尽管如此,最优税收理论仍然提供了审视我国现有税制结构的有益视角。

本书的最后利用前两部分的论述对低收入补贴、消费税和环境税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尽管这些问题可能并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答案,但本书的分析可以作为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税收问题的范例。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和税收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公民、经济主体以及整个社会对税收制度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税收与经济生活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更加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