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油纸伞的力量

2019年06月19日 版次:03        作者:肖初生 刘祖刚

最近,“文化的力量——2019江西文化发展巡礼展”在南昌开幕。展会上,遂川县的非遗展品——黄坑油纸伞备受关注。

胡海华是黄坑油纸伞的第25代传人。说起这次能来参展,里面还有段小小的插曲呢。

最初,胡海华对参展有所顾忌,怕“树大招风”,名声大了税务部门会找上门来。正当他犹豫不决时,国家税务总局遂川县税务局干部黄瑞平来到他的纸伞展示店,聊起了家常。

胡海华说,他小时候油纸伞几乎家家都有,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工业布伞、自动伞的冲击,油纸伞几乎绝迹,老手艺人纷纷转行。

古法油纸伞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有70多道工序。寻觅优质毛竹做处理,锯成大小合规的竹筒,用定制刮刀“刮青”,劈开做伞骨,然后制作伞面,还要熬桐油,一把伞要历时两个星期才能完成。“这手艺工序多,工具也麻烦,粘纸、上油弄得一身脏。”胡海华想张罗村民把油纸伞这门传统手艺传下来,可年轻人就是不感兴趣。去年底,遂川县政府新辟了文化一条街,专门用来展示本土的特色手工艺品,胡海华便租下了这间店面用来展示纸伞艺术。

听完这些,黄瑞平笑着给他打气:“您这么好的手艺一定会有年轻人来传承。现在,国家出台了减税降费政策,如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随同附征的‘六税两费’减半征收。这些好政策,一定会为非遗传承注入力量。”

顾虑打消了,胡海华轻松地走进了省会南昌参展厅,搭起了制作油纸伞的“小舞台”。胡海华对前来参观展览的人说:“要想把油纸伞永远‘撑’起来,需要政府的支持。减税降费政策让我有信心将这项民间工艺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