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清末民初时涌现出一批为洋人做衣服的裁缝,他们被称为“红帮裁缝”。在中国服装史上,红帮裁缝创立了中国服装业的五个第一: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第一所西服工艺学校。百余年的时间稍纵即逝——如今,宁波荣昌祥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依靠工匠精神和科技创新,续写着红帮裁缝的时尚传奇。而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为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走在宽敞明亮的展览陈列馆,荣昌祥董事长王朝阳向前来走访的税务人员介绍,荣昌祥最早由第一代红帮裁缝王才运于1902年创办,他为孙中山先生缝制出了被尊为“国服”的第一套中山装。作为第五代传人的他,将公司发扬光大,斥巨资建造一流厂房,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拥有员工500余名,年产40万套西服,年营业收入达1.3亿元,公司现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王朝阳说:“国家推行的减税降费极大地减轻了我们的财务负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按照最新的不动产一次性抵扣政策,我们投资新建的智能化车间,预计可一次性抵扣进项税额178万元,这无疑加快了企业的资金流转。同时,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到75%后,预计可增加扣除金额131万元。算出减税账后,公司马上实施加薪计划,给技术团队和销售团队的核心人员增加收入。减税等于为企业拴心留人,利在当下,功在长远。”
王朝阳告诉税务人员,在荣昌祥,一件衣服的成型要经过200多道工序,单一个内衬就需要50次反复压制,裁缝们都具有10年以上的经验。他们凭借精湛的手工裁剪和缝制工艺,制作出一人一版、每一套不一样的西服。红帮裁缝的工匠精神蕴藏在荣昌祥的每一件产品中。
展览馆中有一整面墙上陈列着裁缝师的照片,从黑白到彩色,从老一辈到新青年。“专业、稳定的裁缝团队是荣昌祥百年传承的核心要素。个人所得税改革为荣昌祥人才战略的实施增添了新动力。”王朝阳说,“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实施前,裁缝师平均每人每月需要缴纳七八百元的个税,一年需要缴个税近万元;现在,按照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他们每人一年少缴个税5000元左右。减税红利持续释放,点燃了他们创新的激情,企业发展更加动力充足。”
据了解,目前宁波拥有1.6万余家纺织服装企业,年产服装15亿件,成为中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红帮裁缝从拿着剪刀皮尺走天下起家,专注于匠心制造,让“红帮精神”在传承中发展、创新、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