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梅农的“开票”故事

2019年06月24日 版次:03        作者:王炎军 戴林莎

在有着“中国杨梅之乡”称谓的宁波余姚,早在杨梅尚未成熟时,“梅老大”孙来达就已经做好了迎接销售旺季的准备。目前,他的专业合作社已通过网上预售了上千箱杨梅。最近,国家税务总局余姚市税务局干部来到孙来达家宣传税收政策,听三代梅农说起了他们的开票故事。

“梅一代”,开票好几天

孙来达家第一代梅农、爷爷孙立苗对杨梅树下烂果成片记忆犹新。“那时候杨梅销售渠道少、季节短,我只能挑着扁担翻山越岭到街上去卖,卖不掉就以梅易物,用两斤杨梅才换一斤大米。”孙立苗回忆说。一次,一个老板一口气订了100斤杨梅,孙立苗刚喜上眉梢,但转眼就迎来“甜蜜的烦恼”——对方要求开发票,这可难倒了孙立苗。

为了接下这笔大生意,孙立苗辗转找到了当时的丈亭财政税务所,却发现代开一张农产品免税发票并不简单。为了防止虚开免税发票,需要村里开具自产自销证明、付款方出具购货证明,金额大的还要经税收专管员实地核查。前前后后跑了好几趟,孙立苗才在几天后开出了发票。

“梅二代”,开票5分钟

到了孙家“梅二代”孙奎强时,镇上已经有了梅农自己组织的杨梅市场,销路不再是问题,但开票仍是孙奎强的“心事”。“咱梅农都是上午摘,下午卖,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但为了开发票,还得腾出半天时间跑村里和税务局。”孙奎强说。

孙奎强的“心事”很快就解开了。从2004年起,余姚市税务部门推出了“免税农产品开票便民卡”活动,年初由税务干部提前开展实地核查,确定产量,为农户办理登记备案,发放“便民卡”。梅农凭身份证和“便民卡”,就可以走进开票“绿色通道”。在杨梅销售旺季,税务干部还到杨梅市场驻点,帮助梅农现场开票。“杨梅刚卖出,我拿着‘便民卡’不到5分钟就把票开好了,梅农省事了,顾客满意度提高了,杨梅生意更好了!”孙奎强乐呵呵地说。

“梅三代”,电子税务局助“梅通天下”

“作为孙家‘梅三代’,除了传承种梅技术,我还想改变梅农‘单打独斗’的局面,领着大家一起致富。”孙来达说,自2009年组建“梅老大”合作社以来,他建成了2000亩杨梅产业基地,入社的梅农从当初的8户增加到125户。“梅老大”品牌获得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宁波市十大名果(杨梅)金奖等荣誉,并得到了央视CCTV-7《聚焦三农》栏目的青睐。

与此同时,孙来达抓住“互联网+新经济”的时代机遇,将一批批“梅老大”冷鲜杨梅通过网络直销和与生鲜电商平台合作的方式销往全国各地,旺季日均冷链销售超过800箱。“梅老大”发展迅速,开票需求量也随之急剧增加。孙来达告诉笔者,余姚市税务部门多次赴合作社开展建账核算培训和开票辅导。现在梅农在合作社就能开票,通过电子税务局还能实现网上自助领票,一次都不用跑。

虽然已是当地首屈一指的“梅老大”,但孙来达并不满足。他说:“我88岁的爷爷现在每天都关注杨梅生长情况,我赶上了这么好的时代,更要把余姚的杨梅品牌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