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独树一帜的大诗人。这几种不同的身份和气质相互重叠,使他的诗作具有一种气势恢宏的磅礴之美。这种美之所以能够产生,源于非凡的豪气。
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的诗词就展露出自信、乐观的英雄主义豪气。“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一只小小的青蛙,在青年毛泽东的笔下,充满了“敢为天下先”的豪气。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这所小学环境优美,春天来临,蛙声四起,激发了毛泽东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诗情,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七言绝句《咏蛙》,表现了远大抱负和博大胸怀。
随着年龄增长,毛泽东愈发坚定地投入到革命伟业中,尽管历经艰难困苦,但他那乐观豁达、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豪气,却始终如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925年秋,毛泽东在去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重游橘子洲,写下了《沁园春·长沙》,描摹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宏大画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9年10月,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到来之际,院子里的黄花迎风开放。深有感触的毛泽东写下了《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尽管彼时身体不适、事业不顺,但这首词中没有丝毫气馁,反而写出了秋风涤荡、江天寥廓的恢宏气势,展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读者带来鲜明爽朗的感受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1934年到1935年期间,毛泽东创作了三首豪气冲天的《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彼时,红军正在进行长征,越过千山万水,跨过艰难险阻,屡屡战胜强敌。毛泽东信笔写下这三首小令,刻画了山的高大雄浑,突出了红军英勇善战、不畏困难的精神气概,读之酣畅淋漓、荡气回肠。
1954年8月,毛泽东在河北秦皇岛开会,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首词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中国和新生活,并将曹操的“秋风萧瑟”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豪迈激情。
非凡的豪迈气势、炽烈的家国情怀,贯穿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他笔下的山,仪态万千、瑰伟雄奇;他笔下的水,神奇曼妙、变幻无穷;他笔下的其他事物,富有诗意、充满豪情。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是他一生的政治理想、思想境界、生活阅历、创造才能的集中反映。通过阅读其诗词,我们为其情怀所感动,并能够从中受到深深鼓舞、永葆对工作、生活的激情与信心。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贵阳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