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招牌?

2019年09月03日 版次:08        作者:陈超超

7月26日,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因存在部分治疗项目无相关记录等问题,被没收违规所得并全市通报批评。这是继“过期蜂蜜门”后,老字号同仁堂再遭信任危机。

提起同仁堂,很多人都会想到《大宅门》剧中的一幕:以同仁堂第十三代掌门为原型的白七爷因儿子制药偷工减料,一把火烧了七万两银子的假药,以捍卫白家老号的百年声誉。这一场景,无疑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句同仁堂古训的生动写照。这句古训来源于同仁堂第二代掌门人乐凤鸣1706年汇集成的《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也是乐凤鸣本人为同仁堂定下的铁律。正是这个立店箴言,让同仁堂声誉大振,成就了同仁堂的金字招牌。然而时过境迁,古训蒙尘,今年本是同仁堂成立350周年,却先后遭到巨额罚款和全市通报批评。

事实上,同仁堂近年来问题频发,已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为了追逐品牌效应和经济利益最大化,同仁堂不断扩张产品链条,“下属”“合资”“控股”等名类繁多的子公司应运而生,再加上引入“下游生产商”“代工企业”等,生产链上可谓鱼龙混杂,旗下产品多次因抽检不合格被通告。同仁堂纵有350年的声誉背书,也难免有“家大业大管理上力不从心”之虞。

声誉好、能放心曾是消费者对老字号的基本印象。但近年来,一些中华百年老字号“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的情况并不鲜见,如冠生园的月饼“陈馅”事件,全聚德的“黑后厨”视频曝光、长沙火宫殿香辣肉镉超标……老字号为何频频搬起石头自砸招牌?从表面来看,大多是没有守住“舌尖安全”的质量底线,品控把关不牢而成为众矢之的。但归根结底,是一些老字号透支消费者的信任,急于将品牌声誉市场化变现的必然结果。

百年基业,栉风沐雨,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塑造殊为不易,一块老字号招牌就是一段传奇,是文化自信的最好载体。能流芳百年的老字号,都是以诚立业,以信传世的。诚信,作为商业社会最基础的运行逻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始终都是消费者丈量企业、用脚投票的不二标杆。无论是同仁堂,还是其他出问题的中华老字号,都是时候叩问初心,想想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