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蚊的故事

2019年09月11日 版次:03        作者:李文铭

我老家是江西省泰和县一个名叫白云山的偏远小山村。秋意渐凉的日子,我抽空回乡看望年迈的母亲。晚饭后,陪母亲在院子里静静地聊着家长里短。天渐渐地暗了下来,母亲起身打开院子里的灯,又从屋里拉出一根长长的电线插座,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电蚊香。“村里每家每户都装上了隐形纱门纱窗,卧室大都安装了空调,只有晚饭后左邻右舍聚在院子里聊聊天,这电蚊香才派得上用场。”母亲喃喃自语。

母亲告诉我,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善了老家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牲畜的集中饲养,厕所的改造和垃圾的及时处理,让苍蝇、蚊子和老鼠已无立足之处。蚊子少了,这电蚊香的作用也越来越小啦。

母亲的话勾起我对山村驱蚊的回忆。

孩提时候,我们最怕的就是蚊子。记忆中,小山村的蚊子又大又多。夏天天黑后,它们便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嗡嗡作响,紧黏着你。当时,村里人还不知道有蚊香,母亲就用几个冬天烤火用的火笼装了谷壳来烧,每个房间轮流着熏上好几遍。父亲有肺气肿,常常被熏得咳嗽不止。蚊子实在太多的时候,母亲便在谷壳里加上一点“六六粉”(那是一种剧毒农药,后来禁止生产)不惜牺牲一家老小的健康来换取一夜的熟睡。

参加工作后,每当夏季来临,我都会买足够多的蚊香送回老家。后来,母亲不让我给买了,说村里的小商店有卖,现买现用,不浪费。再后来,我慢慢地就把这蚊香的事忘了,没想到小山村早已用各种电子驱蚊器取代了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