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在老照片里的记忆

2019年09月11日 版次:03        作者:梁良

我的姥姥出生于1930年,今年89岁。她是一个没读过几天书、不认识几个字、连写自己的名字都有些笨拙的小老太太。

姥姥一生朴素节俭,从不贪图物质上的享受,但她却有一个朱红色的木匣子,像宝贝一样锁在老旧的箱子里,匣子里面是一些珍贵的老照片。有一次,在我的央求下,姥姥拿着放大镜,给我讲起了照片里的故事。

“这是你妈妈的第一张照片(见上图),那时她已经9岁了……”姥姥的语气里带着一些愧疚。20世纪60年代,对于城市来说拍照已经不是稀奇事了,而在农村还是一件奢侈的事。当时交通不便,住在大山里的姥姥一家极少有机会来县城,更别提去拍照。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走街串巷的中年人,背着蓝布包,包里装着笨重的黑盒子,那是村里人第一次看到照相机。姥姥回忆说,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拿出三颗鸡蛋去换一张不能吃不能喝的照片绝对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就这样,她们这个农村小家庭有了第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三个孩童充满稚气和疑惑的脸,逆光下都微微皱着眉头,衣服和鞋子上七拼八凑的补丁在黑白的相片里格外显眼。

“这一张,是你妈妈刚考取工作,去县城上班之前拍的。”姥姥有5个孩子,妈妈是老大。当时农村女孩的人生轨迹大多是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帮父母带孩子,之后就嫁人。姥姥虽没有什么文化,但觉得多念一点儿书是好事,加之母亲从小品学兼优,所以姥姥姥爷就靠着拖欠学费的办法让母亲读完了高中。对于那时的农村孩子来说,要进县城工作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姥姥说:“我们贫苦人家,一不认识人,二没有钱,为了节省路费去县城,30里的山路都全靠步行,唯一的优势就是贫下中农的身份。”天生要强的妈妈凭借自己的努力抓住了机会,考取了县城的工作。“当时,我和你姥爷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在村子都是头一桩呢!可是,开心了一天我就犯愁了,孩子要去城里上班,却找不到一件合适的衣裳。”姥姥和姥爷在煤油灯下来回摩挲着家里仅剩的几张布票,第二天天不亮,姥姥就在供销社门口排队,买了几尺黑色的布料。然后,她熬了一个通宵,给妈妈做了一条新裤子。照片里的妈妈穿着不太合身的上衣和崭新的裤子,梳着麻花辫,灿烂的笑容将背后的土窑洞映得发光。后来妈妈跟我说,那是她第一次穿新衣服。

翻着翻着,一张色彩鲜艳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姥姥、妈妈和小姨三个人穿着颜色各异的衣服,姥姥的头发还挽成好看的发髻,在公园的花丛里开心地笑着。“哈哈,这张照片是你妈妈刚把我接到县城里拍的,那还是我第一次去城里的公园呢。”说着,姥姥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笑了,“颜色这么艳的衣服我是第一次穿呢,这衣服和头上的发卡都是你小姨去广州带回来的,那可是时兴的玩意儿,隔壁院的李奶奶羡慕了我好久。”

现在,姥姥依然保留着收藏照片的习惯,不同的是她的小木匣有了“2.0版”——可以记事的相册。姥姥总会要求我们把手机里的照片冲洗出来,然后花一整天的时间整理、入册、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