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滇南边陲的一个小镇。
那里煤炭资源丰富,催生出大量的煤矿企业,有正规大型的企业,也有各种各样的小窑,车拉马驮,川流不息。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家门前的那条土路,无论四季,永远铺着厚厚的一层煤灰与泥土的混合物。晴天遇风,漫天灰土;阴天遇雨,满路泥泞。干净衣服,最多撑不过两天就得换洗,穿白衣服更成了一种奢望。
镇上还有一条小河,因为沿岸挖煤和造纸,导致河流污染严重,不见鱼虾。污染波及了饮用水,镇里老一辈人无一例外都是满口的黄牙。所以我对老家的印象一度只剩下两个颜色,一个灰,一个黄。
10岁那年,我们搬了家,从偏僻的小镇搬到繁华的城市。目之所及,是青翠的树,整洁的街道。往后的许多年里,我去过更大的城市,见过更美的风景,故乡似乎成为一种久远而模糊的回忆。
直到去年中秋,我终于跟爸妈回了一次老家。那个灰黄色的小镇颜色已经变得有色彩了。记忆中的满是灰尘的土路早变成了柏油大道,路边绿树成荫,各色花草点缀;铁锈味的小河两岸修起了堤坝,河水清澈了许多;私挖乱造的煤矿没有了,脖铃叮当响的驮煤马自然也没了,到处是现代化的高楼和漂亮的民居……我第一次如此深刻而真实地感受到了变化。这座小镇陪伴了我人生最初的10年,而我好像从来都没好好地去看过它。隔壁老邻居穿着白衬衫热情地招呼着,念叨儿子儿媳都外出务工,家里冷清了许多。院子里的老树开了许多粉红色的花,雨顺势落下来了,滴滴答答。